• “学术期刊与建构中国自主学术体系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 殷晓元副校长一行拜访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殷晓元副校长一行拜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 湘潭大学期刊社王洁群、颜佳华教授来校讲学
杂志简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工业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刊登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及其他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学术论文为主,以反映校内外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目标;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扶植优秀人才、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为己任。《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 查看全部
  • 当前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方式: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约专题
      • 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华北版)木刻版画舆论动员研究

        吴锋,程鹏翔

        2025,30(5):1-10,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01

        摘要:

        木刻版画是抗战时期中共舆论动员的重要手段。《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华北敌后根据地运用木刻版画开展舆论动员工作的典范,1939年至1943年,该报共刊载666幅木刻版画。《新华日报》(华北版)木刻版画舆论动员工作经历了蓬勃发展、稳定深化、战略调整三个历史阶段,其创作队伍以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成员为骨干,并在敌后根据地的实践中不断吸纳和培养地方人才,成员兼具较高政治素养和优秀艺术技能。其作品聚焦政治、军事、肖像和文化教育的舆论动员四大主题,运用抗日话语的通俗化转译、新闻事件的视觉化再现和政治主张的叙事化呈现三重策略,遵循大众化、民族化、时代化宣传原则,把党的主张自然而然地嵌入群众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使之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新华日报》(华北版)运用木刻版画开展舆论动员工作的宣传方式,成为抗战时期中共华北地区舆论宣传工作的一大特色,其亦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

      • 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领导权建设的“延安道路”

        阳海洪

        2025,30(5):11-18,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02

        摘要: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新闻事业的“中国化”改造,在“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了新闻舆论工作领导权建设的“延安道路”,其在话语主体、话语渠道、话语内容、话语对象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政治特色。其一,话语主体:具备通过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建设,实现媒介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能力;拥有提供并阐释马克思主义与中外文明融通的新闻理论的能力;能够凭借“党的喉舌”的党报定位以及“党管媒体”“思想改造”的新闻队伍建设,确保党的声音保真传播并扩散至乡土社会。其二,话语渠道:具备构建话语“割地”理性边界的能力,以及实现话语“搭场”底层渗透的能力。其三,话语内容:拥有定义新闻“真实性”的能力,以及建构“人民中心”职业伦理的能力。其四,话语对象:具备围绕“人民”展开论述并由此限定话语资格的能力,以及兑现新闻宣传承诺的能力。

      “四史”研究
      • 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制定与施行

        刘维芳,孙文

        2025,30(5):19-25,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03

        摘要:

        1950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基本法律。该法坚持一夫一妻制和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原则,从法律上保障了妇女的婚姻权益。该法在宣传和实施过程中,倡导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妇女)树立婚姻自由观念,澄清对“婚姻自由”的一系列错误认识,对妨碍妇女婚姻自由及残害妇女的行为予以批评或惩罚,有力推动了广大女性从旧式婚姻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1980年,该法在走过三十个春秋后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在新中国历史上曾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新中国妇女解放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

      • 陈云关于维护粮食安全的思想与实践

        王巍溪

        2025,30(5):26-31,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04

        摘要:

        陈云关于维护粮食安全的思想主要包括:强调粮食问题的决定性和基础性地位,将提高单产、工业支撑、水利建设、耕地保护和政策激励作为增产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强调国家对粮食工作的统一管理等。陈云推动实施了一系列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计划时期,通过畅通流通渠道、实行统购统销,保障了粮食供应,支援了工业建设;“大跃进”及之后的调整时期至改革开放前,通过进口粮食、减少城市人口、提高粮价等措施,为农民减负,同时多措并举解决口粮供应问题。这些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为当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国之大者”提供了重要借鉴。

      生态文明
      • 生态批评第四次浪潮:物质生态批评

        龚玲

        2025,30(5):32-39,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0003

        摘要:

        物质生态批评继承了生态批评的跨学科研究传统,汲取了新物质主义的理论精华,推动生态批评进入了第四次浪潮,标志着生态批评向物质维度的转向。从理论内核看,物质生态批评着重凸显非人类物质所具有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对传统认知中人类与非人类物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界定。研究者借助这一批评理论,深入分析非人类物质的能动性及其叙事能力,试图解读现实社会与文学世界中构建的物质生命共同体。物质生态批评致力于弥合人类与非人类物质之间的假定鸿沟,进一步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突破了传统生态批评在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种族与自然等方面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不过,物质生态批评对于如何应对当下生态危机的窘境也没有清晰的方案,本质上看,其还只是未完成的物质故事理论。

      中华经典外译传播研究
      • 《了凡四训》英译与对外传播探析

        喻锋平,唐媛

        2025,30(5):48-53,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06

        摘要:

        《了凡四训》深含修身治世、重德载道之义,不仅是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是明清以来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善书之一。1821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印中搜闻》刊载《立命之学》节译本,开创了该典籍西传先河。20世纪以来,《了凡四训》英译本逐渐增多,呈现多元化发展之势,其中黄志海口译本与济空法师评注本凸显佛教阐释特色,而雷久南译本则以生活化语言适配西方读者认知,国内学者何亚琴汉英对照本则通过音译加注精准保留制度文化元素。《了凡四训》国内研究始于20世纪末,多集中于伦理思想分析,译介研究相对薄弱;国外研究自1960年代起,柳存仁、包筠雅等学者从家训史视角切入,Bill Bodri等民间学者则尝试以“改命”思想与西方文化对话。《了凡四训》等善文化典籍英译需以“文化自觉”为原则,在“文化传真”框架下平衡可读性与真实性,警惕“以西释中”导致的文化阉割。未来应深化善书典籍译介策略研究,构建系统化传播体系,为中华“善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撑,切实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 中国特色外交话语特征及英译融通

        张格兰

        2025,30(5):54-60,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07

        摘要: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话语自信和文化自觉明显增强,传统文化理念引领、支撑、形塑中国特色外交实践的核心与指南地位凸显。具体来看,中国特色外交话语蕴含“和合”文化内涵,体现“中庸”交往原则,强调“变易”思维方式,彰显“神韵”审美理想。为实现中外融通,译者需把握政治高度、揣摩文化内涵、再现源语口吻、灵活转换思维、巧用英译技能以及重视读者意识,打造中国话语与国外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空间,将“阻抗性”和“对话性”之间的角力转化为相对和谐的共处,呈现出外交译语独特的张力与魅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监督融入高校治理的意义、困境与路径

        张克勤

        2025,30(5):61-66,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08

        摘要:

        高校系统监督是高校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将监督高效融入高校治理,对推进依法治校、促进各种权力健康运行、实现共同治理高效运转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纵观当前高校治理的现状,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思想认识不足、职能部门监督职责定位不清,成为制约监督高效融入高校治理的重要因素。对此,纪检监察监督要围绕高校治理这一中心,明确融入高校治理的路径和载体,着力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非遗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优化

        刘文良,马雪寒,谭珊琦

        2025,30(5):67-75,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0004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挖掘和利用非遗资源的思政基因和潜质,可以让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命得到更好落实。当前非遗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仍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适应思政教育本体的非遗资源梳理和提炼不够深入、非遗传承与高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不健全、高校利用非遗资源育人的“专业性”准备不充分等问题。非遗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是一场文化与教育的双向奔赴。优化非遗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可以以非遗进教材为突破口,激发非遗思政元素教育本体的内在驱动力;以非遗进课堂为切入口,强化非遗资源思政教育的教学新矩阵;打造校园非遗数字博物馆,深化非遗资源思政教育的多模态沉浸体验;组建非遗传播传承社团,拓展非遗资源思政教育的深度广度。

      • 历史主动视域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路与旨归

        丁欣烨,杨建宇

        2025,30(5):76-82,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09

        摘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充分体现了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主动,集中体现为改革进路与改革旨归的内在统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把握历史大势以明确改革的必然性和方向性,遵循历史规律以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总结历史经验以提高改革的稳定性和创新性,强化历史使命以坚守改革的担当性和人民性。从历史主动视角审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路径,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增强我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

      法学研究
      • 论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效力及其限制

        李勇军,蒋鹏泽

        2025,30(5):83-90,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10

        摘要:

        现有立法尊重继承人放弃继承的权利,然而,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少继承人因放弃继承导致严重损害其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案例。继承权作为一项兼具财产权与人身权的权利,尽管其权利位阶高于债权,但不能因此而放任继承人放弃继承权而损害债权人的合法利益,有必要对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行为作出适当的限制。在目前民法典撤销权制度不足以有效约束作为债务人的继承人放弃继承行为的情况下,一方面应合理解释“法定义务”,不仅将赡养、抚养以及扶养义务纳入“法定义务”的范围,而且将其扩张到继承人应当承担的一般性债务清偿义务和遗产管理义务;另一方面,在继承人因放弃继承而不能履行“法定义务”时,应认定该放弃行为无效。

      • 表意人过错对意思表示错误之撤销的影响

        杨海涌,林庆玉

        2025,30(5):91-97,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11

        摘要:

        在意思表示错误撤销权的行使要件体系中,表意人过错的规范定位不尽相同,主要分为过错排除撤销型与过错不阻碍撤销型两种立法模式。我国现行法对过错要素未作明确规定,且将商事规则融入民事法律体系,但民商法在价值取向上存在明显分野:民法侧重维护意思自治,商法则更注重效益与交易安全。又鉴于《民法典》对商行为的规范存在不足,司法实践中在适用《民法典》第147条时可采取“目的性限缩”的方法,对商主体的意思表示错误之撤销进行合理限制。具体而言,在民事领域下,意思表示错误之撤销不应以表意人无过错为要件。在商事领域下,商主体有过错时,其作出的营利性意思表示不得因意思表示错误而撤销;对于设立商主体的意思表示,无论表意人是否有过错,均不得因意思表示错误而撤销。

      文学研究
      • 消费赋能与技术赋权语境下的审美异化及救赎

        何建良

        2025,30(5):98-106,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12

        摘要:

        在消费社会与数字资本主义深度耦合的当代语境中,审美活动正经历着由消费赋能与技术赋权双重驱动的异变与挑战。通过对深受消费与技术影响,且具有广泛受众度的商业电影、网络文学、视频短剧三种文艺样态的分层解析,不难发现当代审美存在审美价值迷失的异化症候。这种审美异化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技术崇拜的工具理性扩张、娱乐至上的消费逻辑渗透与主体认知的主动嬗变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机制产物。面对这种审美异化,唯有通过价值维度的重构、审美主体的觉醒与审美生态的革新,才能在技术理性与消费逻辑的重围中找寻实现审美救赎的亮光。

      • “京派”文学交游与沈从文的“自我经典化”

        蒋士美

        2025,30(5):107-113,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13

        摘要:

        1930年代,沈从文借由“京海之争”确立了其后期“京派”领袖地位,并充分利用这一社会身份广泛开展文学沙龙、聚餐宴请、酬唱应和等各类文学交游活动,建构了旨在沟通代际、培育新人的文坛关系网。沈从文开展的这种以文学青年为对象,以传播经典观念、美学追求为目的,进而实现“重造”经典、重塑“新文学”之目标的文学交游活动,显示出极其强烈的“自我经典化”意识,对于其文学经典地位的最终确立意义重大。

      • 论谷崎润一郎首次旅华散文中的中国形象

        张能泉

        2025,30(5):114-120,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5014

        摘要:

        谷崎润一郎在1918年首次中国之行后创作了一系列记录此次旅行体验的散文作品。这些旅华散文描写了中国美食、中国美景、中国戏剧,展现了一个多维的中国形象。作为散文作品中的异国形象,谷崎笔下的中国既是作品中客观存在的文化实体,也是作家个人“中国情趣”的投射,更是作者个人视角、文化背景与时代精神相互交织的产物,其呈现出“文本中国”与“现实中国”的差异。

    全选
    显示方式: |
    全选
    显示方式: |
    全选
    显示方式: |
      影视与传播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
      • 设计意境的美学探究

        孙湘明, 杜进

        2008,13(6):75-77, DOI:

        摘要:

        设计实质上是实用艺术, 其内在的审美/ 意境0包括设计的功利意境、审美意境和伦理意境。设计意境的美 学本质不是孤立的物象, 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设计意境具有文化性、交互性、差异性、形式感等美学特征。

      湖南作家作品研究
      语言学研究
      • 刘殿爵《道德经》英译本研究——以“天下”一词为例

        温军超

        2013,18(6):129-134, DOI:

        摘要:

        作为译坛权威之作的刘殿爵《道德经》英译,契合了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的思想。以“天下”一词为突破口对译文进行梳理分析,既能凸显出道家(教)思想对“天下”观念的构建功效,同时也有助于勾勒出刘殿爵译本的翻译策略及幕后的改写因素。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寻求平衡是刘殿爵的翻译策略。凸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赞助人的企鹅出版集团以及《道德经》本身的诗学元素都成为了《道德经》改写的幕后主导因素。

      宗教文化艺术研究
      •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

        张同标

        2012,17(1):60-65, DOI:

        摘要: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但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政治学与伦理学
      • 论道家和道教的性别观

        刘玮玮

        2008,13(4):82-84, DOI:

        摘要:

        道家、道教的性别观是一种强调两性和谐的性别观。在两性地位问题上 ,道家、道教认为男女同“道 ” ,其社会地位应该是等同的。在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问题上 ,道家、道教强调 “阴阳并重 ” ,对男女两性的性别价值同时加以肯定。在两性关系问题上 ,道家、道教追求 “阴阳和合 ”的境界 ,亦即男女两性和谐共生、构成有机统一体。

      艺术设计研究
      • 川久保玲解构主义服装设计风格探析

        汪婷婷, 朱和平

        2008,13(3):96-99, DOI:

        摘要:

        川久保玲 (Rei Kawakubo)作为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 ,其作品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风格 ,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在服装的造型上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 ,对服装结构进行重新解构和组合 ,运用解构主义的处理效果 ,采用不对称的裁剪、利落的线条以及独特的色调来进行设计 ,强调面料的独特性和混合性图案的拼贴等。通过研究川久保玲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 ,阐释其设计作品的传承效用。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专题研究
      • 翻译规范研究的描写性走向

        罗虹

        2011,16(6):94-96, DOI:

        摘要:

        与其说翻译规范的规定性研究和描写性研究是两种研究方法,不如说它们是两种研究态度。前者主张翻译标准的一元论,后者则倡导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我们主张以西方有关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成果为理论参照,结合我国现阶段翻译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展开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意义。

      文学研究
      现当代文学研究
      • 《汉志·诗赋略》分类论略

        左宜华, 陈祥谦

        2013,18(1):84-88, DOI:

        摘要:

        《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等问题为后世论争焦点。返归历史语境考索《汉志》分类的基本义例,整体观照并辨析《诗赋略》涵盖的文体、归类方式及内部之种属关系,探讨《汉志》的流变,可以廓清《诗赋略》原本源于《诗》的荀赋、杂赋,肇端楚辞的屈赋、陆赋,乐府采录的歌诗三类编目之事实。

      艺术设计研究
      • 唐代妇女着男装原因探析

        王 涛

        2008,13(2):97-100, DOI:

        摘要: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 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 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 唐朝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佛教道教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 此才产生了唐代妇女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警察权保障专题研究特约专栏
      影视与传播研究
      • 海登 ·怀特历史诗学研究综述

        翟恒兴

        2009,14(4):77-80, DOI:

        摘要:

        海登 ·怀特庞大的历史诗学体系建构 ,引起整个人文领域的关注。历史学领域对其历史诗学理论的颠倒实证主义的隐喻叙述主义”研究大体形成了三种观点 :“反历史 ”、“非历史 ”和“思辨的历史 ”。文学与诗学领域对海登 ·怀特历史诗学的研究还处于基本评介阶段上。在叙事学领域 ,海登 ·怀特历史诗学被称为 ,怀特本人被当作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和史学性元小说家。

      宗教文化艺术研究
      •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下)

        张同标

        2012,17(3):68-74, DOI:

        摘要: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而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研究
      历史文化研究
      体育研究(仅限湖南工业大学教师)
      • 论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易棉阳

        2008,13(6):107-109, DOI:

        摘要:

        经济史是经济学科中的基础学科 ,在中国经济学界 ,不少经济学家对经济史的功用还缺乏清楚的认识 ,甚 至贬斥经济史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不利于中国经济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澄清经济史与经济学的相互关系 ,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工业大学

主编:陈碧

电话:0731-22183036

邮箱:xuebao168@163.com

期刊检索
提交
元数据检索
高级检索
常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