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稿
    • 习近平文艺批评标准研究

      2025, 30(4):1-7.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01

      摘要 (14) HTML (0) PDF 449.79 K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文艺批评,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与新时代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提出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文艺批评四个标准。这四个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中国化与时代化的新的重大成果,对于新时代我国文学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作用。

    • >生态文明
    • 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

      2025, 30(4):8-14.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02

      摘要 (25) HTML (0) PDF 441.85 K (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生态维度的凝练表达,既是对过往认知与实践的科学总结,也包括对未来的期许与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立足“两个重大”的生态政治观、强调“两山”协同的生态财富观、重视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发展观、彰显美美与共的生态正义观的系统集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生态观通过对生态理性的坚守和对生态文明的积极求索而彰显,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秉持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视自然为资本增殖载体的工具理性生态观的批判、修正与超越。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意蕴

      2025, 30(4):15-22.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03

      摘要 (2) HTML (0) PDF 583.62 K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富含极具哲学特质的辩证意蕴:在生态历史论方面,揭示了生态与文明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指出生态文明是生态与文明的有机融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在生态本体论方面,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根的辩证统一,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在生态目标论方面,指出人类不仅要追求自然生态,还要追求精神生态,实现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和谐统一;在生态价值论方面,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在生态方法论方面,注重系统治理与要素治理的辩证关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做到统筹兼顾、综合施策。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辩证意蕴,对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哲学与政治
    • 平台经济下的众包劳动关系探析——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2025, 30(4):23-29.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04

      摘要 (7) HTML (0) PDF 746.30 K (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平台为链接的众包劳动成为数字时代特殊的劳动方式。在平台经济下,众包劳动形塑了一种新的劳动关系与组织形式。众包劳动者的群体边界逐步拓展,构成日益多元,劳动时间呈现模糊化且精细化管控的特征,劳动关系逐步突破传统模式,向灵活化转型,并塑造着人机协同发展的新型经济生态。在主体关系层面,众包劳动中发包方、平台、接包方三方在利益分配、质量监管、规则制定等方面存在矛盾交织和博弈关系。理论上调适平台经济下众包劳动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优化平台经济与众包劳动模式的治理机制;二是从和谐劳动关系角度提升众包劳动的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引导树立适应数智化趋势的劳动就业观。

    •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新时代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生成、价值意蕴与理论贡献

      2025, 30(4):30-37.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05

      摘要 (7) HTML (0) PDF 457.80 K (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下的重大制度性突破和理论创新。它实现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生产和分配、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内在统一,体现了共同富裕、共建共治共享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我们坚持并深化对基本经济制度学理内核的科学认识,深入阐释其中蕴含的人民立场、民生主线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体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良性互动。

    • >经济与管理
    • 国家创新能力水平测度及其区域差异成因识别

      2025, 30(4):38-48.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06

      摘要 (3) HTML (0) PDF 6.77 M (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创新链研究范式并考虑创新环境的支撑作用,构建在环境支撑下的“科学-技术-产业”路径国家创新能力内在机理模型和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2011—2021年20个主要国家的国家创新能力水平,并基于关系数据分析范式,采用QAP方法对国家创新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20个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水平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美国创新能力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创新能力水平稳步上升,在2018年超过日本排名第二;市场商业成熟度、国际创新合作、创新制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与研究对国家创新能力差异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2016—2021年商业成熟度对国家创新能力差异的影响强度最大。据此,建议发挥创新链协同作用、兼顾国家内外部因素、推动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缩小国家间创新能力差异。

    • 中国物流产业与养老产业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2025, 30(4):49-57.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07

      摘要 (6) HTML (0) PDF 7.33 M (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3—2022年全国31个省市的物流产业与养老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量化分析,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两产业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两个产业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物流产业在研究期间的发展相对滞后;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关系稳定向好,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其中“高-高”集聚型主要分布在华东与华中地区,“低-低”集聚型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两个主要因素,且存在双因子增强的交互作用。据此,建议在“低-低”集聚型地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持,建立针对老年人的配送体系,在“高-高”集聚型地区,则聚焦于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能力提升,发展智慧物流和科技养老;同时,关注区域均衡发展,增强人力资本,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推动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

    • “专精特新”认定是否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绩效?

      2025, 30(4):58-66.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08

      摘要 (3) HTML (0) PDF 14.24 M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3—2023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对国家专精特新政策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效应和影响机制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显示:加入国家“专精特新”名单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绩效,企业年龄、总资产利润率等控制变量也对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企业规模、研发投入和治理结构在影响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制造业企业和西部地区企业,专精特新政策实施对于非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东中部地区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更大。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建议持续推进培育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构建产业和区域创新系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以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 >法学研究
    • 合同履行过程中使用空头支票骗取财物的行为定性

      2025, 30(4):67-76.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09

      摘要 (4) HTML (0) PDF 521.65 K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解释方法上看,票据诈骗罪中的“使用”,不仅包括直接以票据换取对价,还应涵盖将票据作为抵押等间接使用的情形。以空头支票作担保来骗取财物的,可以成立票据诈骗罪,但由于《刑法》第224条第二项的存在,若该行为发生在合同签订、履行中,则成立合同诈骗罪。票据诈骗罪中签发空头支票应与骗取财物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因此空头支票的签发只能作为实施诈骗的手段,而不能用于诈骗既遂后拖延付款或掩盖事实。在后一种情形中,如果合同履行尚未终结,应以合同诈骗罪定罪。基于对票据诈骗“使用”的广义解释,票据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存在法条上的交叉关系,按照传统理论,交叉关系的情形构成法条竞合。然而,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不是纯粹的逻辑与事实的分野,而是具体逻辑关系的不同。将交叉关系认定为法条竞合存在缺陷,因为其无法全面评价行为的不法及罪责。相比之下,想象竞合理论具有“明示”与“轻罪封锁”功能,在合同履行中签发空头支票支付合同价款的,以想象竞合从一重罪处罚更为妥当。

    • 企业间数据共享的垄断风险与规制进路

      2025, 30(4):77-85.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10

      摘要 (3) HTML (0) PDF 503.87 K (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关键生产要素和核心战略资源。企业间通过数据共享能够降低数据收集成本,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优化产品和服务,增强竞争优势,实现数据价值的最大化利用,最终增进社会福祉,但在实践中,企业间数据共享引发了以算法共谋实施垄断协议、数据优势滥用和数据驱动型经营者集中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风险。企业间数据共享应当秉承数据可携带原则、数据最小化原则和FRAND原则;就共享客体而言,应借鉴必需设施理论,探索构建企业必需数据强制共享机制;就共享行为而言,应巧妙融合民法调整与反垄断法工具,实现对企业间数据共享的有效规制。

    •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采信障碍及其纾解

      2025, 30(4):86-94.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11

      摘要 (1) HTML (0) PDF 557.19 K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解决生态环境诉讼中专业性问题的证据材料,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具有特殊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是否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还需法官予以确认。作为一种证据类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应发挥辅助法官裁判而非代替法官裁判的作用。因此,在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支撑法官裁判的客观需求下,其支撑法官裁判的限度应得到明确。在司法鉴定结果具有一致性、不具有一致性以及意见不明的情况下,法官面临着无法准确采信鉴定意见的难题。为了进一步激活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支撑法官裁判的功能,在审判环节,应鼓励鉴定人出庭、强化专家辅助人询问功能和探索技术陪审员制度,以提高法官的实质审查能力;在技术层面,则可通过扩大虚拟治理成本法和人工智能的司法运用,来丰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辅助裁判功能。

    • >影视与传播
    • 传奇·群像·成长:《长津湖》英雄叙事研究

      2025, 30(4):95-102.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12

      摘要 (4) HTML (0) PDF 610.16 K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津湖》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离不开其雄壮激昂、激动人心的英雄叙事。其从英雄传奇叙事、英雄群像叙事和英雄成长叙事三个不同维度徐徐展开,共同谱写了一曲颂扬抗美援朝精神和家国情怀的英雄赞歌;其既有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经验的继承,又充分体现了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要求;其勇于在传承中扬弃与创新,实现了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协调以及思想性、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为国产战争影片质量的提升和叙事范式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空灵·荒寒·中和:意境说视域下中国电影空镜头的三重美学建构

      2025, 30(4):103-110.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13

      摘要 (5) HTML (0) PDF 608.36 K (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意境说”的视域下考察中国电影创作当中的空镜头运用,其意象呈现,以虚实相生之构成方式,通过有形之“象”唤起触则无穷的“意”之发散,彰显空灵之美;其画面呈现,以情景交融之诗性表达,展现荒寒之美;其观看之道,以游目骋怀之镜语,观照意象与画面,品鉴中和之美。

    • 全媒体时代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机制创新与路径优化

      2025, 30(4):111-118. DOI: 10.20270/j.cnki.1674-117X.2025.4014

      摘要 (6) HTML (0) PDF 518.35 K (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媒体时代,我国传统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机制遭遇新媒体、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技术的多重挑战,表现出传播主体协作效能不足、内容形态创新滞后、技术应用深度有限、受众反馈机制缺位等诸多缺憾,应通过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生产机制、创新赛事内容生产机制、强化技术赋能机制、拓展受众反馈机制等举措予以重构。同时,为实现全媒体时代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机制的路径优化,应以理念更新为指引,打造大型体育赛事传播主体关系的迭代升级;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构建大型体育赛事传播内容新样态;以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为代表的技术赋能为驱动,拓宽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技术新体系;以效能提升为导向,健全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效果反馈机制,全面提升传播效果。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