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特稿
    •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内部体系建构研究

      2024, 29(2):1-7.

      摘要 (235) HTML (0) PDF 430.47 K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内部体系可以分为学科、学术、话语三个方面。建构学科体系,一是要建构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二是要加快与学科体系配套的教材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学科建设的现实基础;四是构建引领学科发展的优势学科。建构学术体系,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导;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要坚持创新导向,提倡原创性;四是要关注中国现实,突出民族特色。建构话语体系,一是在建构对象上要以中国文学审美经验为中心;二是要重视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也即建构者本身的建设;三是在建构方法上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统一下的“事件化”策略。

    • >中国文化外译专题研究
    • 汪榕培典籍英译“三化”研究

      2024, 29(2):8-15.

      摘要 (211) HTML (0) PDF 540.53 K (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典籍英译专家汪榕培从文学角度英译《老子》和《庄子》,使道家典籍文学化,接受效果良好。他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译为当代英语,使中国文学当代化,展现中国文学魅力。他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和绘画理论提出“译可译,非常译”复译观和“传神达意”翻译标准,使典籍翻译理论古典化,丰富了中国传统译论研究。汪榕培典籍英译的“三化”实践有助于中国典籍英译水平的提高及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 深度翻译视角下《荀子》哲学术语英译对比研究——以陈荣捷和诺布洛克译本为例

      2024, 29(2):16-21.

      摘要 (237) HTML (0) PDF 471.93 K (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深度翻译为理论视角,以陈荣捷和诺布洛克的《荀子》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两译本哲学术语英译的深度翻译具体表征,归纳深度翻译的形式及功能,探讨哲学术语深度翻译的合理性。研究发现,陈荣捷侧重于运用夹注、脚注、段后评注等多元文本内深度翻译形式,呈现中国哲学整体脉络,凸显中国哲学术语特质,还原术语的核心思想;诺布洛克则综合运用文本内、外深度翻译,通过尾注和导言相互补充,构建丰厚的荀子思想语境,全面传达哲学术语的内涵,提供详实的荀学研究参考。

    • >哲学与政治
    • 以圣统贤:《春秋》贤者形象的建构与辨证

      2024, 29(2):22-28.

      摘要 (208) HTML (0) PDF 641.59 K (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春秋》贤者形象的考察,可以发现《春秋》中季札、子产、管仲等人,以其才学、才智、才干为本国图谋政治而被誉为贤者;这种贤者形象又有因重常而失之权中、因实用而具有破坏性、因国家和地域的局限而各自为政的阙失。德与才内通、圣与贤统一标准提出,使得后世得以矫正这些昔日贤者身上的道德罅漏。使重新定位他们的贤者身份十分必要。为此,《春秋》当时及后世诸传用“以圣统贤”的指引和“以贤成圣”的追求为道德理想提供终极指向,并为现实政治实践提供有益指导。

    • 现代性美学的黄昏——论阿多诺对黑格尔艺术美的批判

      2024, 29(2):29-36.

      摘要 (193) HTML (0) PDF 454.65 K (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阿多诺将异质性因素与精神同置于艺术的内部,提出否定辩证的艺术观。通过对黑格尔建立在辩证统一性基础上的观念论的批判,阿多诺否定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观点,进一步呈现艺术中的真理性,解决了艺术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但是由于阿多诺的美学终究是以一个有反思能力的主体为前提,其不能突破主体主义哲学的范式,没有看到社会性的群体在对抗资本主义中的意义,因而不能真正对抗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问题。

    • >经济与管理
    • “中国碗要装中国粮”可行性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4, 29(2):37-48.

      摘要 (199) HTML (0) PDF 4.73 M (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灰色GM(1,1)预测模型,动态测度了“中国碗要装中国粮”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我国口粮数量总体安全,粮食结构性供给风险较大,饲料粮短缺较为严重;我国水产品、蛋类和奶类等间接用粮消费潜力较大,猪肉供需关系紧张,国产植物油供能不足;我国居民的脂肪摄入量严重超标,仍需大量进口。据此,应严格守好耕地保护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升粮食稳产保供能力;改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改进牲畜饲料配比,以降低过旺的饲料粮和植物油需求。

    • 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研究——以福建省两大协同发展区为例

      2024, 29(2):49-57.

      摘要 (240) HTML (0) PDF 1.86 M (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2—2021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和 DEA-Tobit 两步法,综合评价福建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及效率损失原因,并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福建省各地级市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不同城市和区域的影响存在差异。据此,建议以数字经济发展为抓手,打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壁垒;充分发挥协同发展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和地区,设计差异化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路径。

    • 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投资效率评价研究——基于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

      2024, 29(2):58-65.

      摘要 (283) HTML (0) PDF 1.14 M (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从静态和动态双视角分析和评价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资效率。静态结果表明: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综合效率值接近于1,其主要源于纯技术效率的贡献。动态结果表明:样本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小于1,其主要原因为技术效率指数较低。据此,新能源汽车公司应增强研发能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成本管控、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以提升投资效率。

    • >法学研究
    • “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之宪法意涵

      2024, 29(2):66-73.

      摘要 (184) HTML (0) PDF 527.58 K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则需要运用法治手段摆脱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垄断分割对要素资源流动造成的不良影响。自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就多次被提及,但是实践中这一系列政策却往往收效甚微。在宪法维度下对央地关系的认识不足和处理不当是造成统一市场构建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使统一大市场的政策真正得以落实,就必须深入挖掘其中的宪法意涵,认真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应然和实然的宪法问题,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 协同理论下高空抛物法律治理模式之再完善

      2024, 29(2):74-82.

      摘要 (201) HTML (0) PDF 776.62 K (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空抛物之法律治理已实现分散治理向协同治理的转型。前者以“侵权+补偿”之双层责任体系保障受害人的民事权利,后者则以《民法典》上公安机关调查职责等关联性条款的设置为肇端。但受到公私法理念对立、民事单行法思维和实用主义调整思路等因素影响,协同治理模式拘泥于各部门法的个别优化,缺乏对协同观念与方案的理论关照,从而导致不同部门法之间各自为政且相互掣肘。鉴此,宜从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展开反思与完善,以协同共治理念为指引,妥善确定各部门法治理的逻辑关系及其效力范围。具体而言,一要强调可能加害人补偿责任的限制适用;二要推动高空抛物防治义务向公法属性回归,构建行政机关主导的多层次救助体系;三需对“高空抛物罪”构成要件的解释保持谦抑。

    • >文学研究
    • 丁玲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

      2024, 29(2):83-91.

      摘要 (210) HTML (0) PDF 5.04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借助海外图书馆及数据库资源,通过梳理丁玲作品政府机构译介和国际学者译介情况,以及各译本在Goodreads、Amazon、StoryGraph等网站上的读者综合评价情况,对英语世界丁玲作品的接受状况进行分析发现,丁玲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效果差强人意,存在不少进步空间。中国文学作品要真正走向世界,在翻译层面,应坚持“常译常新”。在传播层面,应注重“平靓正”,重视“粉丝翻译”的影响力,通过与其他传播形式跨界合作努力为自身“引流”;同时,还要重视译作的本土化。在接受层面,应思考如何实现接受效果从“Chinajoy”到“Globaljoy”,让中国文学作品凭借自身的魅力,赢得海外读者的衷心喜爱。

    •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袭旧诗词的特征及成因

      2024, 29(2):92-103.

      摘要 (213) HTML (0) PDF 714.86 K (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末清初的9部代表性拟话本小说掺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中诗歌275首、词作82首。拟话本小说中的袭旧诗词,以唐诗、宋词为主,是唐诗、宋词经典化的一种表现;以小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名家名作;以通俗诗词为主,较少选用典雅含蓄的诗词;大部分诗词带有劝诫意义,承载着作者的教化意图。这些特点的形成,缘于明末清初“轶宋窥唐”的文学主张、通俗诗词受明人追捧及书商青睐、小说对道德劝诫的重视、儒家的“诗教”传统等。

    • 清末民初讽喻联的“言文合一”趋向及意义

      2024, 29(2):104-112.

      摘要 (185) HTML (0) PDF 671.18 K (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合一”理念,成为“我手写我口”的实践性文体。清末民初讽喻联最直接且最真实地反应了民众的心声,作为强有力的“战斗武器”,于嬉笑怒骂之中,剖析黑暗惨痛之现实。

    • >影视与传播
    • 电影编剧视域下《聊斋志异》叙事艺术考察

      2024, 29(2):113-120.

      摘要 (202) HTML (0) PDF 648.06 K (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电影编剧角度看,《聊斋志异》大量运用插叙、补叙,容易削弱小说的悬念感和吸引力,而一个叙事文本中出现多条情节线索时,作者未必仔细考虑了这些线索之间的互文或者对话关系,这就导致其文本缺乏情节设置上的严谨性和主题表达上的力度;缺乏结构意识或者说对叙事节奏把握的不理想,导致《聊斋志异》的叙事要么铺垫阶段过长,要么人物在“对抗”阶段遇到的障碍没有强度和挑战性,其障碍的解决方式则过分依赖“神迹”。此外,《聊斋志异》的叙事重心在于“事”,尤其是关注 “事”之“奇异”,而对人物刻画似乎并不在意,其人物刻画方式单一。《聊斋志异》的叙事手法在当时可能具有合理性甚至超前性,但在进行电影改编时,其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之后,才能符合电影编剧的要求。

    • 焕新·多元·聚合:原创文化类视频的发展进路

      2024, 29(2):121-128.

      摘要 (198) HTML (0) PDF 598.91 K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泛娱乐化视频大肆宣扬快餐文化,鼓吹“饭圈”文化,造成社会性娱乐狂欢、无底线审丑等不良风气,不断侵蚀大众的精神世界。在此背景下,原创文化类视频持续发力,一大批立足历史人文题材的“现象级”视频节目,凭借年轻态多元表达激活文化,文化焕新赋能文化新内涵,优化传播路径,赓续文化基因,以时尚化、现代化、经典化面貌扭转中华传统文化在大众心中的刻板印象。这一文化复兴热潮的掀起,有效纾解了大众的文化焦虑,为全媒体时代原创文化类视频创作与传播提供了发展新进路。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