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2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国外公司治理研究新进展

      2021, 26(1):1-13.

      摘要 (931) HTML (0) PDF 464.93 K (2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梳理分析国外2016年至2020年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文献发现:一方面,董事会治理、股东治理和高管治理成为公司内部治理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治理和信息披露作为公司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成为公司外部治理研究的热点。同时,生命周期和可持续性发展绩效是国外学者关于公司治理其它主题研究文献中的高频词汇。根据国外学者对公司治理研究的进展可知,完善公司治理的理论和评价方法、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优化网络治理机制、开展绿色治理研究等,将是公司治理研究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同的测度与评价

      2021, 26(1):14-20.

      摘要 (929) HTML (0) PDF 660.43 K (1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二者的协同关系,构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评价2011—2018年我国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就全国层面而言,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展滞后的耦合阶段、失衡阶段和发展迅速的协调阶段;就区域来看,东、中、西三个地区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两大系统的综合水平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耦合协调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处于乡村振兴驱动的初级协调状态,中部地区处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驱动的中级协调状态,西部地区处于乡村旅游驱动的勉强协调状态;经济发展、政府扶持、资源禀赋是影响两大系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 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证分析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

      2021, 26(1):21-28.

      摘要 (857) HTML (0) PDF 761.74 K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科技创新推动着文化产业的繁荣,文化产业又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两者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业态。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2008—2017年的数据,测算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二者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互为作用显著提升,并呈现融合发展态势,但部分要素的融合度尚未满足发展需要。为此,需要优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环境,提高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要素价值,增加文化领域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强化文化资源在融合发展中的市场开发,以促进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良性互动,实现融合发展。

    • 公平理论视角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挑战与进路

      2021, 26(1):29-35.

      摘要 (942) HTML (0) PDF 448.75 K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是高校生存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促使高校内部治理有序的重要途径。基于公平理论视角对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进行审视,就目前部分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在分业绩、分层次、分年龄和分学科激励方面面临着诸多矛盾和挑战。高校应构建“一化三公”教师激励机制,即“系统化、公正、公平、公开”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言,即构建以“大同小异”激励为核心的系统化激励机制,建立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为导向的公正激励机制,完善以全面系统激励为架构的公平激励机制,健全以激励全过程阳光运行为表现的公开激励机制,以有效促进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公平运行。

    • >影视与传播研究
    • 论民族主义与《湘报》新闻思想的近代转型

      2021, 26(1):36-42.

      摘要 (1002) HTML (0) PDF 548.85 K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民族主义是建立在“主权”观念基础上的民族自我意识和情感归属,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其在实践中往往演化为建立和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社会运动。在民族主义话语中,作为“人民”的民众从历史“后台”向历史“舞台”前置,媒介作为国民的“养成所”,被置于民族救亡与国家建设的中心地位。在人民主权的民族主义话语中,《湘报》报人提出了“报为民史”的传媒属性观、“开启民智”的媒介功能观与“志士精神”的新闻伦理观,推动了湖南新闻思想的近代转型。《湘报》所建构的新闻思想,既接受了“民权”等现代价值观念,又具有儒教的道德激情,其对近代湖湘文化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 共享价值观: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伦理精神

      2021, 26(1):43-50.

      摘要 (819) HTML (0) PDF 530.59 K (1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数据时代,数据即共享,建立在群体理性和契约精神基础之上的共享价值观逐渐成为大数据时代的主要伦理精神。大数据时代共享价值观的主要伦理效应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破除因信息壁垒阻隔而形成的“信息孤岛”现象,促进信息的共享流转和价值转化。大数据时代,共享价值观面临着信息的高成本获取与低成本共享之间的矛盾、共享数据被污染的潜在风险,以及信息共享行为强化了媒介的“反向驯化”、“数据鸿沟”加剧了信息传播的不平等挑战。践行共享价值观,需要把握信息获取者与共享者之间的权利“平衡点”,强化社会监督与法治,以确保信息的科学和准确;充分挖掘智能技术在信息伦理建设方面的作用,以避免数据“过娱乐化”陷阱;注重共享的广泛性与公平性,以促进信息与数据负责任、有价值的共享。

    • 张艺谋古装历史片人文审视:权谋、欲望与幽暗人性

      2021, 26(1):51-58.

      摘要 (894) HTML (0) PDF 597.40 K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张艺谋导演相继组织拍摄了《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影》等多部古装历史题材影片。这些电影通过极尽风格化的故事场景、人物造型与服化道运用、情色元素呈现,以及极尽风格化的打斗场面设计,营造了一场场“张氏”风格的视听奇观,带给人们强烈的视听快感。不过,通过文本分析不难发现,偏爱表现古代王朝社会里的权谋斗争,着力呈现人物因欲望、执念而引发的悲情,注重挖掘与展示人性的幽暗一面,以及历史观偏颇,使得张艺谋的这些古装历史题材影片价值导向偏于消极,思想格调不高,女性的主体价值暗遭否定,人文情怀欠缺,以致影片口碑毁誉参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传播价值。

    • >社会与文化
    • 创知与致用 ——民国时期边政学派学术活动述评

      2021, 26(1):59-68.

      摘要 (848) HTML (0) PDF 593.33 K (1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边政学是民国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 一门学科,其间有大量知名学者参与边政学的学术研究,为推动其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遂使边政学研究成为著名的边政学派。与当时的国家命运相伴相依,边政学之学术研究不仅有创知的紧迫感,还有致用的目的性,因此与我国传统学术研究的“纯洁性”规范存在一些差异。考察边政学派之创知与致用成果,能深刻理解彼时学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融合的浪漫情怀,也能探察其致力于“西学”中国化的良苦用心。边政派学人走出“书阁”、注重田野调查的学术实践,体现出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实干精神,对当今的人文社科研究不乏启示意义。

    • 科举制度视角下张謇“冒籍案”探究

      2021, 26(1):69-77.

      摘要 (811) HTML (0) PDF 599.14 K (1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晚清状元张謇早年经历的持续数年的“冒籍案”几乎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也持续影响着他的未来。张謇“冒籍案”虽然最终以张家付出巨额经济代价收尾,但无论是从眼前看,还是为未来计,张謇从中所获得的回报都远超其经济付出。通过对张謇自己所谓的冷籍难考,以及后人以讹传讹形成的所谓冷籍不能考而不得不进行冒籍的说法进行辨析,可以发现,张謇冒籍实际上是一种不合理学额分配制度所导致的个体趋利行为。重新探讨张謇冒籍这段历史公案,对于我国当下教育如何尽可能实现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平衡,亦不乏启示意义。

    • 精神赡养义务履行困局及破解路径

      2021, 26(1):78-84.

      摘要 (930) HTML (0) PDF 464.65 K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精神赡养义务入法有利于保护老年人的精神权益,但其履行情况并不乐观。现实中既存在义务人积极履行精神赡养义务与相关政策制度支持乏力的矛盾,也存在义务人消极履行精神赡养义务与该义务履行客观评价标准欠缺及法律保障不足的矛盾。为落实精神赡养义务的履行,应当明确精神赡养不同主体间的责任与义务内容,设置精神赡养义务履行的最低限度,并据此完善与之匹配的探亲假制度、激励措施、失信惩戒措施及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等。

    • 差序格局下农地纠纷村民自解的 理性违背与法治化思考

      2021, 26(1):85-94.

      摘要 (796) HTML (0) PDF 482.48 K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村民与村组织间的农地纠纷涉及村民自治的内容、村民核心利益以及多数村民利益,而差序格局下的“私”导致了村民对自身权益的竭力维护,这就使得利用宗亲、血缘等社会关系影响纠纷主体以化解矛盾的村民自解模式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并存在理性上的悖论。因此,需要限制村民自解的适用,发挥诉讼对纠纷解决的终极作用,强化农地仲裁和仲裁庭调解的功能,形成层次化的行政调解结构,从而完成村民与村组织间农地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治化重构。

    • >文学与语言
    • 论《西游记》中赋作之文体特征及其功能

      2021, 26(1):95-102.

      摘要 (863) HTML (0) PDF 699.89 K (1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游记》中的赋作,从其掺入方式来看,以“但见”领起式为主,明显受到民间说话艺术及话本小说的影响;从文体特征来看,其具有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很少用典、略乏藻采、声律不严以及宛转相承的特点。《西游记》中的赋作,功能多样,除带给读者听觉享受之外,其还能调节叙事节奏,参与情节建构,塑造人物形象。不过,《西游记》掺入过多的赋作,对小说叙事的流畅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 自欺意识与生存困境:《伤逝》意蕴再探析

      2021, 26(1):103-109.

      摘要 (839) HTML (0) PDF 521.43 K (1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伤逝》是鲁迅的一篇意蕴丰赡、晦涩难懂的爱情小说。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来自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等外部压力,也源自他们精神世界中无法摆脱的自欺意识。这种意识既体现在他们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上,也隐现在其强烈的自我意识中。在两性关系中,子君试图用自欺的方式挽留爱情,涓生则在自欺中选择逃避子君的逼促。当涓生勇于面对真实、逃离自欺后,子君的悲剧性结局让他重新回到了自欺的状态,他带着悔恨和悲哀反思自己的真诚。《伤逝》中所表现的自欺意识和复杂人格,是鲁迅丰富复杂的思想和内心世界的间接折射,体现出他对人类普遍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对人的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考。

    • 中美报刊关于香港国安法报道介入资源对比分析 ——以《人民日报》和《华盛顿时报》为例

      2021, 26(1):110-120.

      摘要 (878) HTML (0) PDF 827.85 K (1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香港国安法的立法期间,中美报刊就此展开了激烈的对弈性报道。借助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对比《人民日报》和《华盛顿时报》各20篇关于香港国安法报道的介入资源差异并分析成因,可发现:在宏观上,两种报刊都倾向于从支持各自国家的站位来运用单声句子和引发多声对话,《人民日报》的对话收缩资源比例较高,而《华盛顿时报》的多声资源密度和对话扩展资源比例较高;在微观上,前者的否定、对立、强调、疏离等介入资源比例较高,而后者的引发和宣称资源比例较高,两种报刊倾向于采取支持各自国家的站位来运用8种介入资源;中美意识形态的差异是催生以上报道介入资源差异的原因。

    • 论训诂二法之局限 ——以王叔岷《古籍虚字广义》中 “以”犹“虽”、“与”为“其”为例

      2021, 26(1):121-128.

      摘要 (861) HTML (0) PDF 548.28 K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叔岷《古籍虚字广义》一书阐发“新义”时多采用传统训诂二法“互文”及“异文”。“互文”的局限在于互训的两词应满足在句中句法分布相同的条件,不满足此条件的结论通常有误,如《广义》中释“以”犹“虽”有误;“异文”的局限在于比对时的语句当选取同类型结构语句,而非仅选取描述同一事件的语句,否则结论一般有误,如《广义》中释“与”为“其”有误。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