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2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专题研究
    • 现实与观念:柳青《创业史》现实主义缺陷试探

      2020, 25(2):1-8.

      摘要 (894) HTML (0) PDF 548.40 K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柳青《创业史》 的现实主义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农业合作化的绝对肯定与歌颂,一是根据阶级属性进行人物塑造。造成这种不足的原因是对现实的真实表现让位给了作家秉持的观念。现实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关键之一。对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就有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当现实与作家的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应让现实屈从观念,而应按现实的本来面貌进行描写。

    • 茅盾“国民文学论”新探

      2020, 25(2):9-18.

      摘要 (881) HTML (0) PDF 535.46 K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的“国民文学”理论话语衍化经历了发轫期、成熟期、异化期等三个发展阶段。茅盾的“国民文学论”是“国民文学”概念变得明晰而成熟的标志。茅盾“国民文学论”主张国民文学应该是一种关切现实人生、面向国民大众的“人的文学——真的文学”。它既真实反映中国全社会全民族人生境况和国民性,又反映并沟通人类普遍情感和生活;它映射中国国民性的正面和反面;它涵摄民族国家的当下现实,呈现出自主性特质,同时体现出交互性的面相:它吸纳传统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营养,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场域的交互对话中成长壮大。从比较的视野看,茅盾的整个“国民文学论”显现了明确性、开放性、辩证性的思维特质。茅盾在文艺民族化领域中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史上不可忽视的成果。

    • 历史转变中的二元对立 ——对1915—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的社会性考察

      2020, 25(2):19-25.

      摘要 (861) HTML (0) PDF 482.30 K (1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学理论的构建不仅包含了文学的自觉,还包含了时代中形成的社会性诉求。新文化运动是诸多激进知识分子立足个体性的理想主体探索新的社会结构的尝试,它以文学为阵地形成了一系列二元对立。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学所承载的思想革命和社会革命有了冲突,二者也在“怎么写”和“怎么做”的问题中充当了各自不同的角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价值在于为这些二元对立找到了弥合的方法,融合二元所形成的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所在。其在回应“怎么写”问题的同时,也回应了 “怎么做”问题。

    • 从国际主义到民族主义:20世纪20—40年代 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立场转变及原因

      2020, 25(2):26-32.

      摘要 (834) HTML (0) PDF 489.64 K (1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其文艺理论明确站在了国际主义的立场上。20世纪30年代,经历提出挑战、立场转换、理论建构、文艺实践四个不同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曲折地从国际主义转向了民族主义。其转向的宏观原因是顺应中国近现代对民族独立与自决的潮流;微观原因,一方面是党内对左倾错误的反驳,另一方面是党外回应国民党民族主义文艺思想挑战。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文学与政治关系理论嬗变

      2020, 25(2):33-40.

      摘要 (848) HTML (0) PDF 501.71 K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理论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迄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强调文学从属政治,到坚持文学疏离政治,直至主张文学与政治互渗的演变过程。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三: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文学接受和创作实践的变化;文论资源和研究范式的更新。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与政治关系理论嬗变的经验体现为: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发展应呼应社会结构的转型,吸取多元化的理论资源,契合文学创作与接受实践。在中国当代文论史上,关于政治与文学关系的偏狭之见主要表现为二:将文学从属于政治;将文学与政治截然两分。破除政治与文学二元对立思维,刷新对“政治”概念的理解,可克服上述偏见。

    • >包装设计前沿研究
    • 包装设计价值的历史演化逻辑与当代建构

      2020, 25(2):41-50.

      摘要 (879) HTML (0) PDF 542.29 K (1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包装与人类的起源同步,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包装的概念、功能、方式以及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引发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设计价值追求的演变。包装从出现之初的无附加值,到社会分工出现后的一般附加值、商品经济时代的高附加值,再到工业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超附加值追求,其在表征包装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在扑面而来的数字智能化时代,包装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智能包装设计的价值追求必须走出追求超附加值的误区,确立以人的需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追求目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和解决包装问题。

    • 区块链背景下智能包装产业新模式

      2020, 25(2):51-58.

      摘要 (867) HTML (0) PDF 2.29 M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块链具有数据防篡改、可溯源等特点,智能包装具有数据采集、信息互动等优势,区块链可以为智能包装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新技术,而智能包装则可以拓宽区块链的应用领域,两者的融合必将引发智能包装产业模式的新一轮变革。在深入解析区块链发展阶段、分类、特点,以及智能包装功能、作用、发展现状与问题之基础上,努力探索两者融合发展的融合点、融合路线以及融合模式,能够为智能包装产业发展提供切实的理论指导。

    • 共享快递包装设计及回收模式研究

      2020, 25(2):59-64.

      摘要 (801) HTML (0) PDF 391.60 K (1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共享快递包装作为未来快递包装的一种主 导形式,是实现快递产业绿色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现行的共享快递包装形式单一、功能性不强,并缺乏专业的回收体系,需要从包装的实体、技术嫁接、回收装置等方面入手,进行创新设计,并创建多维约束机制、“1+N”的包装回收系统以及“政、企”双轨激励措施“三位一体”的包装回收模式,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共享快递包装替代传统快递包装之目标,以更智能、更环保、更便捷的方式改变社会与行业。

    • >经营与管理
    • 湖南省县域人口与经济差异测度研究

      2020, 25(2):65-74.

      摘要 (956) HTML (0) PDF 26.45 M (1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07—2016年湖南省100个 县域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协调度指数、重心模型、ESDA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湖南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重心偏移、空间自相关性等特征,探讨湖南省人口、经济变化及时空协调。结果表明,湖南省经济对人口存在事后调节作用,各分区间存在差异;人口、经济均呈现“东密西疏、核心-外围圈层、低等级城市连片”的分布特征;经济对人口流动存在虹吸效应,区位劣势、资源枯竭型县域人口外流较显著;研究时段内,核心城市聚集作用渐趋增强,人口流动具有经济导向性;人口与经济重心均向东北偏移,且经济重心移幅大于人口重心移幅。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人口呈现高-高、低-低集聚态势,经济则呈现低-低集聚态势。

    •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水平的空间差异及成因

      2020, 25(2):75-83.

      摘要 (812) HTML (0) PDF 630.12 K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也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对推动长江经济带打造新的区域增长极具有重要作用。正视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区在创新发展方面的差距,是推动各地区依托创新驱动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需面对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工作。基于资源能力观视角,从创新资源基础、创新能力支撑、创新产出绩效等三个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其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创新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的原因具有异质性,而城镇化、地区生产总值、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外商直接投资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等是对其产生显著影响的重要因素。对此,新阶段应进一步提升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增强地区经济实力、促进规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开放经济发展、推进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从而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创新水平。

    •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20, 25(2):84-92.

      摘要 (851) HTML (0) PDF 568.34 K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入手,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产权能力、产业集群、金融支持、政府补助、产业政策与技术创新六大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围绕这六个方面进行相关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采用假设检验、实证分析、构建模型等研究方法与评估体系,而比较研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数量较多,但大多数只是宏观地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及某些影响因素。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不同行业,各个产业的特性存在差异,对于具体某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同时,技术、政策以及融资环境等某一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研究慢慢增多,但是对不同因素带来的交叉影响研究还有待深入。

    • 产业扶贫视角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媒体助力

      2020, 25(2):93-100.

      摘要 (874) HTML (0) PDF 1.74 M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媒体的迅速普及和运用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自媒体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开放性、系统性、可度量性、动态交互性等特征。基于产业扶贫视角,从技术、市场、政治三个逻辑角度,构建自媒体参与合作社产业发展的助力框架。针对农民合作社发展基础、市场竞争、组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媒体助力合作社产业扶贫的实施途径:创建学习型组织,构建“自媒体-社群-产业”价值链;发挥多重优势,形成“自媒体+品牌+融资”的产业发展新动能;明确公益导向,形成第一、二、三产业链。

    • >体育研究(仅限湖南工业大学教师)
    • 5G赋能时代体育教师智慧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

      2020, 25(2):101-107.

      摘要 (909) HTML (0) PDF 860.85 K (1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随着以5G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民用领域正式商用,我国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并出台多项政策。借助5G的强劲推动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实现与5G的深度融合,5G赋能时代的互动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学习方式和学习时空都具有革新作用,建设体育教师智慧专业学习共同体成为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然选择。在厘清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5G赋能时代体育教师智慧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五条构建路径,即搭建“学科-专家-教师”三位一体智慧学习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通道、创建校际联合与“晒课”的二元路径、组建不同目标的智慧体育虚拟组织和搭建5G时代的虚拟教室,以促进我国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传媒业发展研究

      2020, 25(2):108-115.

      摘要 (848) HTML (0) PDF 521.47 K (1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传媒的 发展演变、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旨在探索我国体育传媒在新媒体视角下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媒体发展引发的信息轰炸与新经济时期稀缺的受众注意力资源之间存在矛盾,新技术要求的互联网环境与单一的体育传媒人才市场之间存在矛盾,体育报道内容的娱乐性与真实性、单一性与全面性、竞技性与人文性之间也存在矛盾。由此提出我国体育传媒的发展路径:受众注意力路径,即体育传媒工作者遵循受众喜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人才培养路径,即加大体育传媒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符合新时期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内容为王路径,即通过高质量、权威、全面的报道维系原有受众群体,并不断吸引新的受众群体;媒介融合路径,即体育传媒需把握新媒体背景下媒介融合的大趋势,各传播媒介之间报道内容相互整合、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 新媒体视阈下我国高校体育智库 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

      2020, 25(2):116-122.

      摘要 (800) HTML (0) PDF 496.71 K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校体育智库具有影响体育政策、储备体育人才、非营利性、独立性等特征。在新媒体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智库运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的观念淡薄,平台类型选择较少,信息传播内容单一,仍然处于发展与探索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参与决策咨询能力不强,智库研究成果转化率低,且参与决策咨询方式单一,参与程度低,参与的制度渠道有限。基于此,我国高校体育智库应建设体育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体育信息研究与传播的融合;完善体育决策咨询制度,整合体育决策咨询和体育科学研究两大系统;实现一流学科与高端体育智库双向联动机制;拓宽智库资金来源渠道,实现多元化资金来源;创新体育智库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多领域人才储备。

    •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排球 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2020, 25(2):123-128.

      摘要 (827) HTML (0) PDF 961.96 K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体育专业排球专项教学效果上的差异,设计了分别采用“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排球基本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出现了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的排球理论知识考试成绩相对要高;两组学生的排球运动技术考核成绩也出现了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的排球运动技术考核成绩相对更高;在学生学习态度方面,“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更为积极。整体而言,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教学上,“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要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