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专题研究
    • 探索与论争 ——1916—1949年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研究综论

      2019, 24(4):1-8.

      摘要 (810) HTML (0) PDF 475.58 K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成型期,其经历了形成纲领、借鉴西方、自觉建构三个阶段,并凝聚出对现代文论影响深远的新文学、文体、革命、大众化、现实主义五个关键词;国内学界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研究,多集中于现代文学的理论定位、理论流变的阐释以及经典概念与文本的阐释三个问题当中。

    • 发展和挫折 ——1949—1976年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 历史经验研究综述

      2019, 24(4):9-17.

      摘要 (776) HTML (0) PDF 493.64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发展与挫折期,其整体格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成为权威文论话语,其历史经验表现为毛泽东文学思想逐步经典化和权威化;人民性、阶级性、大众化成为塑造权威文论话语体系的关键词;周扬在中国文学理论的自主性和实践性上表现出强烈的理论自觉;“被批判”或者“边缘化”文论的思想价值丰厚;中国化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课程体系初步建构起来;文学理论建构方式上出现了多向创生的典范。对这一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研究遵循了不同路径,表现为整体化研究不断深化,毛泽东文学思想、周扬文学理论及其重要命题、胡风经典文本、关于“现实主义”重大论争等典型个案研究收获颇丰,教材和课程的中国经验研究日益精细,新方法新路径大量涌现和交叉使用,等等。

    • 开放与突破 ——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回瞻

      2019, 24(4):18-30.

      摘要 (872) HTML (0) PDF 564.49 K (1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密集指向以下论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内涵界定、历史分期、发展线索;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建构路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方法论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理论基点、重要体系、重要学科、热点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成绩、缺憾、最新发展;等等。围绕以上论域,学界在基本文献的审读、历史语境的还原、理论和文化影响因子的探寻等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与研究之成绩体现为研究视野多样而灵活,具有鲜明的反思性;研究成果丰厚而扎实,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研究范式有效而多元,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但在研究的全息性体系性专门性、对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的深入挖掘、还原文献的历史语境和凸显文献当下语境的融合等方面,新时期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之建构研究还有待深化与拓展。

    • 海外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研究述评

      2019, 24(4):31-40.

      摘要 (778) HTML (0) PDF 576.82 K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外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研究经验。前者建构的历史经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主体地位。后者建构的历史经验,其有益的经验是,西方文论有助于发现或深化中国诗学传统中受到忽略的或不受重视的维度;其值得警惕的问题是,研究中存在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中国传统诗学有成为西方文论脚注的危险。总结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有利于建构更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神韵的文学理论。

    • >湖南作家作品研究.《沧浪之水》专辑
    • 永远的乡愁 ——重读《沧浪之水》兼论世纪末的一种写作

      2019, 24(4):41-48.

      摘要 (780) HTML (0) PDF 525.62 K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世纪之交问世的《沧浪之水》, 在世纪末情绪的浸染下,一方面通过“对话”来颠覆中国现代当文学中存在的弱势知识分子形象,另一方面则又以“独语”为中介,意欲寻找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故乡。在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我将去往何处”的“位置感”以及“我是谁”的“身世感”,表征为对精神乡愁的形上追问。

    • 组织部又来了个年轻人 ——重读《沧浪之水》

      2019, 24(4):49-54.

      摘要 (833) HTML (0) PDF 553.77 K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沧浪之水》讲述的是一个“组织部又来了个年轻人”的故事,是对这一主题的续写和改编,也是对“年轻人”和“人”的又一次重新想象。同时,《沧浪之水》是在“新写实”之后现实主义创作的又一次尝试,它在再一次充分地释放现实主义能量的同时,也同样受到了这一写作方式的限制。这一限制既体现在小说的创作当中,也体现在批评家的批评文本里。

    • 《沧浪之水》:知识分子新的道德谱系之寻找

      2019, 24(4):55-61.

      摘要 (783) HTML (0) PDF 564.44 K (1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知识分子常陷入生存和道德的双重困境里。知识分子被规定的道德,往往来自于儒家文化和西方知识传统,但是二者在中国的语境里不可能获得均衡发展,传统的道德标杆依然是第一大谱系,这其中必然会发生认识偏差和现实纠缠。在这个意义上,小说《沧浪之水》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溃败史,而应该肯定其表现了知识分子寻求摆脱精神困境时在方法上的突围,即作品通过解剖知识与权力的内在关系,展示利益和仁义的矛盾纠葛,表现出积极寻找新的道德谱系之精神向度。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中国与巴基斯坦农产品 贸易关系测度及提升对策

      2019, 24(4):62-70.

      摘要 (811) HTML (0) PDF 3.61 M (1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产品贸易已成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和中巴农业合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采用三种指数对中巴农产品贸易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中巴农产品贸易依赖度不对等;中巴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在2010年以来出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巴农产品贸易互补性较强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植物产品、生皮及皮革、棉花等少数品类上;两国贸易符合比较优势原则且农产品贸易结构出现多元化趋势。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巴双边农产品贸易潜力仍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未来贸易潜力的提升途径有:优化中巴农产品贸易结构,增加具有互补性优势的产品贸易;积极推进中巴自贸协定谈判,提升两国农产品贸易的便利化;加强农产品领域的合作,培育双边贸易潜力。

    • 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央地协调机制研究

      2019, 24(4):71-79.

      摘要 (804) HTML (0) PDF 955.84 K (1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央地协调机制对于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中出现的缺乏顶层设计、产业政策不够连续、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作用的差异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中应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第三方组织协助三个层面构建央地协调机制,其中包括政策协同机制、利益分享机制、交流合作机制与中介服务机制,并从加强政策建设、提高机制约束力、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完善中介组织结构等方面保障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行。

    • 长江经济带工业科技创新效率变化的实证分析

      2019, 24(4):80-86.

      摘要 (822) HTML (0) PDF 850.92 K (10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DEA-BCC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模型, 对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工业科技创新效率变化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长江经济带整体的工业科技创新效率有了明显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步较大,且规模投入带来了效率提升。各个省市之间工业科技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距,上、中、下游呈现U型变化特征。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工业科技创新效率差异逐年减小,科技创新基础比较薄弱的省市表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科技创新水平有明显提高。

    • 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 互联网旅游空间布局构建 ——以浙江德清旅游为例

      2019, 24(4):87-94.

      摘要 (736) HTML (0) PDF 22.61 M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德清县旅游资源分布、道路交通体系等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构建出1个中心、3个增长极、1条发展主轴和4条发展副轴、3个旅游地系统的德清县旅游空间格局,即以德清县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以德桐线-德清大道为旅游发展轴,串联三大旅游地系统,即东部水乡古镇旅游地系统、城区综合度假旅游地系统、西部山地度假旅游地系统。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实现县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以提升县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最终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法学研究
    • 论经济规则在“一带一路”区域建设中的 规范引领作用

      2019, 24(4):95-102.

      摘要 (840) HTML (0) PDF 464.83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制定经济规则的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以这一原则规划引领“一带一路”区域国家建设发展是时代所需,民心所向,国家所盼。针对区域发展期待经济规则更加健全完善及发挥更大规范引领作用,必须以科学严谨立规引领“一带一路”建设,以健全经济执规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公正司规展示“一带一路”建设,以良好执规环境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以培育制度文化确保“一带一路”建设。

    • 博物馆的公益性与市场化 平衡研究

      2019, 24(4):103-110.

      摘要 (766) HTML (0) PDF 485.55 K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益性是博物馆的基本属性;市场化是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与现实要求,其原因在于经济体制转变背景下博物馆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以及政府供给失灵状态下博物馆资金危机暴露。表面上,以公众利益为核心的基本属性与以私人价值为核心的市场化行为之间是截然对立的关系,但实际上两者应当相辅相成。市场化为博物馆融资,缓解资金危机,公益性则扩大市场化的受众范围。欲实现博物馆公益服务与市场化之间的良性动态平衡,博物馆应当坚持合法收费、透明收费与成本性收费,如此既有利于博物馆市场化的推进,也有利于最大程度上实现公益性的回归。 关键词:博物馆;公益性;市场化;公地悲剧

    • 职务犯罪中监察与刑事诉讼程序衔接机制 ——以构建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机制为视角

      2019, 24(4):111-117.

      摘要 (819) HTML (0) PDF 14.70 M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监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监察法》对监察机构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规范化、法治化具有促进作用;但司法实务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监、检、法在程序对接与转化层面衔接不畅,职务犯罪案件处置中监察与司法部门之间未形成科学的衔接与转化,监察措施适用环节存在诸多争议与模糊之处。由此,应进一步畅通监察与刑诉程序的衔接,为监察委员会权力运行机制的法治化与科学化构建刑事司法路径,促进其与刑事诉讼制度的良好互动与相互制约,以规范监察机关权力运行程序机制。宏观制度设计方面,监察程序中应恪守程序正义与分离原则,在遵循以审判为中心的大格局的基础上理顺监察与司法机关权力配置。微观机制运行层面,推行职务犯罪分流处置与司法审查机制,完善留置程序运用,在调查、审查起诉与审判等各阶段中通过适用非法证据排除、构建职务犯罪案件智能管理平台等方式,构建合理的监督制约模式。

    • 英美法系民事证据 开示制度检视及其启示

      2019, 24(4):118-124.

      摘要 (827) HTML (0) PDF 470.61 K (1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证据开示制度形成于19世纪的英国,1938年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对其进行法典化,此后便备受各国重视。对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其制度功能在于防止证据突袭、收集和固定证据、明确争点和促进审前和解。通过追溯英、美两国民事证据开示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并从证据开示的范围、限制、方式以及制裁等方面,对英美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运作现状进行考察,最终得出完善我国证据交换制度的启示,即可从进行交换的证据范围、证据交换的例外及形式、违反证据交换程序的制裁措施等方面进行优化。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