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23(5):1-6.
摘要:近年来诸如东家、老字号等一批非遗匠人互联网平台逐渐兴起,创造出颇具新意的非遗匠人包装策略;匠人电商、匠人App、匠人线上线下结合、匠人综艺秀等包装模式,开发出新市场、新商机,为互联网背景下传统手工艺行业匠人的包装发展策略提供了新启示。
2018, 23(5):7-14.
摘要: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现状表明,包装行业对数据共享平台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我国包装产业从实施信息化工程、构建包装信息资源协同共生网络平台、构建以产品链为中心的产业链知识图谱三个方面,形成了包装大数据系统。包装大数据可视化设计需在遵循符号学、逻辑学、格式塔等理论的前提下,运用大数据信息获取、层次划分与管理、问题与受众、视觉转化等思维方式,采用文本信息可视化、多维信息可视化、层次关系可视化等技术,实现包装行业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呈现。
2018, 23(5):15-18.
摘要:包装不仅是商品的载体,也是品牌信息和情感体验的载体,是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及商品体验营销的实现手段。以某护肤品包装设计为例,阐述了基于情感体验的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上的具体设计实践。同时,选取情感互动性、方便性、功能性、效率性、识别性5个评价指标,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包装设计评价模型,对两个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方案一的评价结果为“良”,方案二的评价结果为“优”。
2018, 23(5):19-23.
摘要:中国网络文学走过的20年历程,既是网络作家从老到新不断迭代的历史过程,也是网络文学网站从无到有、从综合到专业不断洗牌升级的过程。2017年既是中国的网络文学网站继续做大做强的一年,也是网络文学网站重组升级渐趋多元的一年。
2018, 23(5):24-28.
摘要:网络文学在中国已经走过20个年头。尽管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中国网络文学也在一步步走向禁锢,总体上来看,远未实现人们的预期。某种意义上,目前成熟的网络文学作品大都可以视作通俗文学的现代搬演,这也最终使其身上的革命性潜能消失殆尽,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心头之痛。然而,辩证地看待网络文学,也要注意到依托自媒体或一己网络空间的自文学之逐渐显影这一事实及其所预示的网络文学的最终可能。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自文学视为中国网络文学最普遍也是最后的力量之源。
2018, 23(5):29-32.
摘要:经过20余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在作者数量和读者数量上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和影响,然而,因为文艺批评的弱化,网络文学的类型化、概念化、模式化等问题也较为突出。网络文学要提高审美标准,改变快速消费品的形象,必须面向现实生活,选取现实题材,进行现实主义突围,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新时代文艺精神的作品。
2018, 23(5):33-39.
摘要:为了避免利润指标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选择构建基于自由现金流的财务指标,以2014年沪深A股发生并购的55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法,对2013—2016年样本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并购活动是否给企业的经营绩效带来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活动发生当年企业绩效显著提升,并购后两年呈现下滑趋势,说明并购活动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基于并购活动无法产生长期影响的研究结论以及制造业的并购现状,建议企业立足自身发展要求、充分评估并购成本和风险,注重并购后资源整合工作、实现协同效应,完善监督与激励机制、避免委托代理问题。
2018, 23(5):40-49.
摘要:基于企业顾客态度视角,以长三角、珠三角、华中地区共215家服务化程度较高的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制造业企业秉持的顾客价值态度如何对制造业“服务悖论”现象构成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服务提供能够改善企业绩效,但绩效的改善与提升会受到制造业企业对待顾客态度的影响与制约,即制造业企业“服务悖论”现象的生成与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过程中所秉持的顾客价值态度存在强相关关系;制造业企业在服务化战略转型过程中若能假以顾客情感嵌入,将对制造业企业建构稳定的顾客关系、塑造顾客业务忠诚、触动顾客对企业所期待的业务行为倾向以及有效遏制制造业“服务悖论”现象的生成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
2018, 23(5):50-56.
摘要:运用DEA模型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以2011—2015年湖南省14个市州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为研究数据,并利用Deap软件,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效率及投入产出情况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与空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仍有部分市州的资金投入与人力投入存在冗余,未能充分利用技术创新资源;湖南省部分市州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低,产出不足现象严重;湖南省技术创新效率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小,技术创新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湖南省应结合各市州的产出水平,合理分配并充分利用各投入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步伐,提高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合理优化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技术创新的双驱动作用,从而提高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
2018, 23(5):57-62.
摘要:一分为三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哲学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对一分为三理论的研究在争议不断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经过以庞朴、雷正良和周德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深入研究,一分为三理论影响日益广泛并在诸多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可是也还存在一分为三理论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2018, 23(5):63-67.
摘要:辛亥革命的胜利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宪政意识。以制定国家宪法来限制个人权力滥用成为人们的殷切期盼与不懈追求。各利益集团,特别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与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为代表的国会议员围绕国家宪法权力展开了激烈斗争。然而,双方既缺乏协商的民主精神,也缺乏妥协的政治智慧,最终导致了民国初年制宪理想的破灭。
2018, 23(5):68-73.
摘要:微文化生态下信息传播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像“盐”一样融入食物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气”质量监测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盐”溶解到食物中的口味提出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审度话语生态形势、积极搭建话语平台、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以适应微文化生态,加强方向意识、强化引领意识、坚持底线意识以超越微文化生态,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2018, 23(5):74-79.
摘要:在现代西方社会,体育已不能简单定义为一种纯粹意义的游戏、休闲和锻炼身体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现代体育仍然没有逃离以生产力为导向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西方现代体育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将这种批判进行了完全的控诉,这种控诉不仅仅包括对当代资本主义体育的控诉,也包括了身体活动本身。事实上,异化的身体活动使人压抑,而回归到身体本身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命题。
2018, 23(5):80-84.
摘要:新时期以来,日本动漫传入中国并成为“80后”的成长因子,同时也在这一代作家的青春写作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受其影响,新世纪“80后”的青春写作与其他时期的青春写作相比,在人物设置、主题内容、叙事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其作品中出现了大量有着唯美外形与极端性格的特征化人物,主题内容通常以记录青少年的灰色成长与凄美爱情为主,大量动漫插图和镜头语言的加入让写作呈现出视觉化的叙事风格。
2018, 23(5):85-90.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贾平凹的书法艺术对其散文创作产生了无形的塑化与熏染作用,其书艺精髓渗透到其散文境界、语言、结构诸方面,并由此酝酿出他近期散文质朴古雅的审美风格,帮助他实现了散文创作上的自我涅槃。
2018, 23(5):91-95.
摘要:土家族作家孙健忠,后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神秘巫性色彩的小说,其致力于原始信仰的诗意表达和自然生命力的彰显,人神合一、人与动物神秘互渗、野性生命、本真人性、生殖崇拜等种种土家族巫文化元素渗透于作品之中,其巫性思维下的叙事方法则带给读者神秘的阅读体验。
2018, 23(5):96-100.
摘要:从发声来看,尤韵属于平声韵、阴声韵、柔和级韵,发音时,由央元音或前高元音滑至后元音,双唇逐渐收拢,舌位逐渐后移,有欲吐还休之感;尾音醇厚绵长,深沉和婉,有呜呜之声。与尤韵搭配的声母多为喉音和齿音,喉音浊重压抑,齿音阻塞凄切,组合之下,尤韵字的发音带有呜咽幽怨之感。从表意看,尤韵字大多带有忧伤的感情色彩。缘于此,有不少中国古典诗歌通过尤韵来辅助诗歌表现难以排遣、无从诉说的忧伤愁怨的情感。
2018, 23(5):101-106.
摘要: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识的现代诗人朱湘,在其新诗创作中选用了大量的民族神话意象;同时,他注重将复杂的象征内涵与强烈的启蒙精神熔铸于意象建构中,借“古事”传达其讽喻现实、呼唤英雄与追求解放的现代理念。就审美层面而言,民族神话意象以其本身的超越性、非理性和原始性特质,为朱湘诗歌增添了灵动之美、韵味之美与拙朴之美;其在彰显朱湘诗歌古典美学风格的同时,也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意象体系与创作技法。
2018, 23(5):107-111.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表达强烈的意愿,在原有结构“宁+VP”的基础上添加参照项,整合成框架构式“宁+XP+不+YP”,这个框架构式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受自然音步双音化影响,表示主观意愿的“宁”和“可”近义连用,进一步词汇化为双音节词“宁可”。为满足韵律讲求对称的审美要求,在同一个框架构式中互相搭配的边框都使用双音词,“宁可+XP+也不+YP”等一系列框架构式产生,并逐渐发展成表意愿选择的构式家族。
2018, 23(5):112-116.
摘要:鸦片战争以后,围绕翻译是“科学性”还是“艺术性”的活动这一问题,近代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翻译的“科学论”从晚清意译达旨的翻译风气中悄然萌芽,翻译的“艺术论”在进一步对翻译策略和美学艺术的探索中逐步确立,两者共同构建了近代中国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翻译“科学论”与“艺术论”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现当代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更推动了白话语言规范的变格,我国的翻译研究开始显现出体系化的趋势并日渐走向成熟。
2018, 23(5):117-122.
摘要:通过分析沙博理的18部代表性译作,发现沙博理在其整个翻译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中国情怀、明晰的目的语读者意识以及适度的调和策略。具体而言,沙博理在翻译中表现出对中国共产党的赞颂之情及对中国文化的欣赏与热爱之情。其翻译精准把握了中西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充分关照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与接受能力,对译文的忠实性与可接受性进行了合理的平衡,对中西语言与文化进行了适当的调和。
2018, 23(5):123-128.
摘要:以中美企业简介为研究对象,运用西方修辞学人格诉诸理论,对比分析了中美企业简介诉诸人格建构企业可信度的修辞过程。研究发现,中美企业简介修辞主体在诉诸企业名誉、愿景、权威、理性、同质等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企业简介强调企业性质、企业所获得的奖项及荣誉、产品安全,凸显企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形式;美国企业简介强调企业经营范围或企业目标,以消费者利益为中心,采用具体的事实陈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形式。中国企业简介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尽量使用客观具体的事实描述,采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等,以顺应译语受众的思维习惯,与受众的思维语言方式建立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