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2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湖南作家作品研究
    • “爱历”之后无“元年” ——王跃文的《爱历元年》蠡测

      2015, 20(4):1-4.

      摘要 (927) HTML (0) PDF 1.63 M (1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跃文的《爱历元年》表明其创作出现了有意识的转向,他的小说实现了从“政治”和“性爱”这两个基本维度进入文学、探索人性的创作构架;在此意义上,《爱历元年》既是“情爱之书”更是“人性之书”。《爱历元年》的写作动机缘于既是作者的也是小说中人物的“中年危机”,对“中年危机”的破解则是道德出轨和感情突围;故而,爱情更多是一种精神修行和安顿灵魂的方式,对爱情“迷失”之后“回归”的只能是婚姻。

    • 在找寻中孤独,在撕裂中前行——《爱历元年》的女性悲歌

      2015, 20(4):5-9.

      摘要 (895) HTML (0) PDF 1.56 M (15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爱历元年》的女性悲歌表明王跃文对爱情婚姻所持的依然是男权中心的理想主义态度。《爱历元年》揭示了秩序化的社会道德和理性的婚姻形式下,女性个体存在的孤独本质和对情爱的强烈渴望;展示了在激情的眩惑与理性的撕裂下,现代女性无法逾越的精神困惑和生存无奈。这种理性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是对现代人生命自由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与超越,它以具有鲜活生命体验的欲望书写和属己的生命经纬激发着人们的体悟和反思。

    • 现代性的存在困境与自我救赎——王跃文长篇新作《爱历元年》浅探

      2015, 20(4):10-15.

      摘要 (925) HTML (0) PDF 1.63 M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跃文的长篇新作《爱历元年》,通过平实质朴的语言、张弛有度的情节、血肉丰满的的人物形象,从容不迫地展现出一个真实的现代社会、一个纷繁复杂的人性世界。小说在还原生活本真的同时,凸显现代人的存在困境,努力挖掘生命个体的灵魂世界,积极探寻精神危机下的自我救赎之路。

    • >网络文艺观察·网络文学20年回顾与展望
    • 工业园转型成效评价研究——以上海A工业园为例

      2015, 20(4):16-21.

      摘要 (942) HTML (0) PDF 1.59 M (1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经历多年的发展,工业园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近年来世界经济、技术及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既有工业园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发展疲态。因此,本文以成功转型的上海A工业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判断A工业园年度综合竞争力,比较1999—2013年A工业园转型前后的综合竞争力指数,试图通过对其转型成效的评价来发现工业园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为其他工业园区转型提供借鉴与启示。

    •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优化路径研究

      2015, 20(4):22-25.

      摘要 (936) HTML (0) PDF 1.55 M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的重要形式。近年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激励评价、科技与金融结合、资源开放共享机制逐渐完善,但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法律制度、组织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需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信任评审、协同组织内部管理、创新运行互动协调、协同创新投融资等机制和优化协同创新外部环境,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

    • 产业生态化理论研究的困境及出路

      2015, 20(4):26-30.

      摘要 (906) HTML (0) PDF 1.55 M (1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产业生态化理论的思想起源,演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然后探讨了该理论的研究线路、追求目标和基本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该理论面临的困境和误区,最后从研究视角创新、研究内容创新等方面思考了产业生态化理论创新的出路。

    • 家族企业的“二元忠诚”探析

      2015, 20(4):31-34.

      摘要 (935) HTML (0) PDF 1.54 M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家族企业发展过程中,家族企业的“家族忠诚”与“企业忠诚”此消彼长,不断相互冲突矛盾。只有通过树立“相互善意”的忠诚理念、培养忠诚道德情感、提升忠诚境界跃升、采取“不服从”等方式,才可能走出家族企业忠诚困境。

    • >美学研究
    • 论审美正义的困境

      2015, 20(4):35-39.

      摘要 (925) HTML (0) PDF 1.55 M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审美正义的厘定需借助于伦理与道德的厘清,审美正义是在艺术自律前提下的一种艺术伦理,它既非一种道德主义,也非一种审美主义,前者是一种严格的道德律令,后者本质上是一种趣味主义和审美本体论意义上的虚无主义,重申审美正义的实质就是要回归伦理美学。

    • 文艺的责任与担当——由曾海民《挺过两百天》说开去

      2015, 20(4):40-44.

      摘要 (910) HTML (0) PDF 1.56 M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学艺术在中国梦的建构中承担着严肃而特殊的使命,文艺家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围绕“中国梦”和“正能量”这样的时代主题进行文学艺术创作,贴近生活,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讲述中国好故事,抒写中国新精神,让通俗与高雅相辅相成、相生相济、相得益彰。株洲作家曾海民的小说《挺过两百天》将镜头聚焦于百姓民生,恪守“通而不俗”的创作原则,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美学的方式抒写出我们共同的经验,诠释和演绎着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梦主题,平易中体现出不俗的品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正能量文艺,正是需要有这样强烈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

    • >高等教育研究
    • 论助学贷款与低收入家庭学生 完成本科学位的关系

      2015, 20(4):45-50.

      摘要 (917) HTML (0) PDF 1.60 M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低收入家庭学生助学贷款模式、低收入家庭学生获取本科学位、以及这两个研究主题间关系等文献综述,在学生持久性学习理论模型与经济因素关系的理论基础上,概括了研究者们提出的不同观点,即助学贷款与教育成效之间存在负向关系和正向相关两种关系。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包括学生动机、志向、期望等方面的变量,研究者在检验此类关系时,还应注意选择性偏见问题。

    • 病态大学组织的成员病理分析

      2015, 20(4):51-54.

      摘要 (936) HTML (0) PDF 1.54 M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组织疾病一般都与大学组织成员有关,大学组织成员包括内部成员和外部成员。大学组织成员病理是指大学组织成员之间、成员与大学组织之间的关系异常,因而导致大学组织形象受损和功能障碍的过程及其原理。每个大学组织在自我发展过程中,都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重视组织成员病理分析,这样才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的免疫力,提高组织治理能力。

    • 微课研究综述

      2015, 20(4):55-60.

      摘要 (922) HTML (0) PDF 1.63 M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课是针对某个微小知识点而设计开发的微型教学视频。该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概述了微课研究的意义和微课的内涵、特点及理论基础。在国内外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构建了微课设计制作流程图,且结合国内微课大赛标准提出微课的设计、制作原则以及评价角度,最后对微课的发展提出反思性建议,以期对微课的研究与制作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 >影视与传播研究
    • 从崛起到毁灭:莎剧《李尔王》

      2015, 20(4):61-64.

      摘要 (895) HTML (0) PDF 1.62 M (1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不少学者、评论家赞誉其为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并纷纷对该剧做出了不同角度的解读。该剧从女性地位的崛起、鼎盛和衰落三个阶段分别呈现了莎士比亚对女性地位变化的阐释,也是剧作家对女性地位呐喊的大胆尝试。但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女性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尤其是女性敏感多疑和感情用事等性格软肋成为她们最终走向毁灭的主导原因。

    • 城与乡互望中的人性图谱——以新时期以来江苏小说为例

      2015, 20(4):65-68.

      摘要 (935) HTML (0) PDF 1.54 M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时期以来江苏作家关注城乡主题时,城市与乡村主要以个体现实处境的空间性而存在,个体生命的无常与人性的深邃在其中充分体现。对文革、知青上山下乡等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个体关注,对城乡现代化进程中人性变异的忧思,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人性发掘,江苏作家主要采取城与乡相互审视的视角,结合个体与存在之间的无限冲突来展现其多种可能的生存状态及人性内涵,力图从人性的凡俗与庸常人生的交织中来发现人性的尊严与高贵,其创作展现出朴素深沉的审美个性。

    • 宋玉《招魂》的礼制解读

      2015, 20(4):69-73.

      摘要 (918) HTML (0) PDF 1.63 M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历代以来,学术界对宋玉《招魂》所涉之魂主身份、招魂动机等争议颇多。从礼制入手考辨,可以认定《招魂》系宋玉为招楚襄王生魂所作诗篇,其起因则是楚国举行大田之礼,在狩猎仪式中,楚襄王不慎受惊,故而招魂。

    • 高行健戏剧中“沉默的人”角色探析

      2015, 20(4):74-77.

      摘要 (922) HTML (0) PDF 1.55 M (2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行健的一些戏剧人物设置比较简单甚至有些剧目只有两个人对话,但是在简单的人物关系之外,会设置一个不参与剧中对话的角色。比如:《车站》中的“沉默的人”,《躲雨》中的“退休老人”,《对话与反诘》中的“和尚”。这类角色在各自剧中只有动作和表情,游离于剧情之外但又贯穿整部戏,和其他角色一起构成戏剧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类角色通过无声的动作和具象的表情进行表演和言说,增强了戏剧性和观赏性。客观上产生一种复调效果,开拓了戏剧多层的意义空间。

    • 当代旧体诗词研究述评

      2015, 20(4):78-83.

      摘要 (882) HTML (0) PDF 1.56 M (1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主要集中在“旧体诗词”名称及格律问题探讨、旧体诗词的价值认识、当代旧体诗人个案及群体研究等几个方面,其成果丰富,角度多元,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

    • 个性化表达的盛筵——2014年度湖南散文创作综述

      2015, 20(4):84-88.

      摘要 (892) HTML (0) PDF 1.61 M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4年湖南散文创作成绩斐然,个性化表达成为其鲜明标志,其中包含了两个重要方面:在思想情感方面,以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对现实人生的个性化思考为亮点;在文体方面,则表现为独特的历史文化品位以及叙述手法的革新。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左”中右三报的抗日宣传比较研究——以广州战役、太平洋战争为例

      2015, 20(4):89-95.

      摘要 (883) HTML (0) PDF 1.58 M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的抗日宣传报道虽然都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中心内容,但是在宣传策略和技巧上表现各异,舆论宣传效果多有不同。《新华日报》评论的内容以团结抗战、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心;《大公报》关注经济,关注民间,有其鲜明特色;《中央日报》的国际评论琳琅满目,较有深度和价值。“三报”对两场战争的宣传是一个历史性“褶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并对未来的历史走向起着建构作用。

    • 农村纸媒阅读的媒介生态分析——以湖南农村为例

      2015, 20(4):96-100.

      摘要 (914) HTML (0) PDF 1.72 M (1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纸媒在农村的传播一直处在发展的边缘,特别是在电视、网络发展加快的情况下,纸媒对农传播更显得贫乏无力。湖南农村受众纸媒阅读的现状就令人堪忧:农村受众阅读报刊的数量有限,希望阅读的报刊种类不足,同时还存在报刊送达时间延迟、购买渠道狭窄等问题,这与我国农村的媒介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和文化生态环境是农村纸媒阅读困境的外在原因,媒体自身系统环境是农村纸媒阅读困境的内在根源。

    • >语言学研究
    • 关系从句语用功能的关联标记模式

      2015, 20(4):101-104.

      摘要 (865) HTML (0) PDF 1.55 M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从赵元任提出“关内式”的功能为描写、“关外式”的功能为限制以来,先后得到吕叔湘、陆丙甫的支持。唐正大否定了这一联系,认为关系从句的位置取决于关系化的对象。唐文否定的只是两个范畴之间最一般的关联方式,即一一对应,继而从标记模式的角度论证了“关外式”与限制、“关内式”与描写之间的无标记关联,从认知和信息加工策略的高度对该模式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支持和解释。

    • 翻译的目的之辨与本质之思

      2015, 20(4):105-109.

      摘要 (989) HTML (0) PDF 1.56 M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论文以辨明翻译目的、厘清翻译本质为旨归,指出翻译目的有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两个层次,前者关乎翻译之“本”,是翻译活动本己的、固有的、不可剥夺的目的,具有稳定性和恒久不变性;后者关乎翻译之“用”,是由于社会环境的机缘而外在地、偶然地附系于翻译活动之上的目的,具有不稳定性和变化性。在翻译活动的行为链条上,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外在目的是通过内在目的的实现而实现的。翻译的内在目的是“使相解”,也应该是、必须是“使相解”。这一内在目的是让翻译活动“是其所是”的目的,是翻译之为翻译的基础和依据,对于翻译活动而言具有本体论的意义。

    •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日本动漫歌词的汉译

      2015, 20(4):110-115.

      摘要 (895) HTML (0) PDF 1.63 M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歌词具有文学性和音乐性双重美感,动漫歌词还与动漫情节密切相关,丰富故事中蕴含的感情。日本动漫动词分为治愈系、热血系、欢乐系、新世纪音乐四大类。歌词的译文通常会影响观众对作品的理解,运用翻译美学理论分析日本动漫歌词的汉译,探讨动漫歌词的语音、词汇、句法层次的形式美和歌词整体感情风格、文化层次的非形式美。

    • 从翻译语境顺应模式论霍克斯 《红楼梦》詈语的英译

      2015, 20(4):116-122.

      摘要 (913) HTML (0) PDF 1.65 M (1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维索尔伦关于交际双方在语言选择上的语境顺应模式,解释了交际过程与语言选择相关的各种因素和心理特点,给人以重要的启示。翻译也是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受维索尔伦语境顺应模式的启发,构建了翻译语境顺应模式。詈语是语言不可分割的部分,它有着别类语言不可替代的语用功能,通过对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詈语翻译典例的语用分析和解读,证明了翻译语境应用模式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建立了充分的理论检测正误的平台。

    • >书 评
    • 贵州地域文化的理论建构——读蔡熙的《“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

      2015, 20(4):123-125.

      摘要 (938) HTML (0) PDF 1.54 M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蔡熙博士《多彩贵州的文化蕴含研究》一书,从贵州文化的异质性、贵州文化的多元性、贵州文化的反思性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对“多彩贵州”的地域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发掘与学理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神秘幽微的灵魂圆舞曲——温经天《致不朽之风赞美诗》的精神漫游

      2015, 20(4):126-128.

      摘要 (907) HTML (0) PDF 1.61 M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温经天诗集《致不朽之风赞美诗》,充满象征意味的诗章布局,彰显了从灵魂寻绎开始又返回原初的审美结构;神秘超验、飘逸唯美的审美风格,虽跟大众阅读趣味有一定间隔,但为读者提供了与灵魂对视的隐秘通道。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