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1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于政府与企业联动效应的区域低碳创新体系研究

      2014, 19(1):1-7.

      摘要 (926) HTML (0) PDF 2.29 M (1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低碳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对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制度创新体现在区域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低碳产业集聚激励、低碳科技成果转化等三个方面。区域内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内容有:加强低碳技术创新联盟,增强低碳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整合低碳产业链,实现区域资源的良性循环,构建创新型网络组织,促进低碳技术的扩散。

    • “两型”视角下长株潭公共交通建设问题研究

      2014, 19(1):8-12.

      摘要 (901) HTML (0) PDF 1.81 M (1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的公共交通建设,目前面临着一体化程度不高,交通管理水平滞后,公众交通意识薄弱,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发展困境。基于"两型"社会视角,完善长株潭城市群公共交通系统可通过加快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公共交通一体化、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建设"两型"社会绿色公共交通体系等对策实现。

    • >湖南作家作品研究
    • 我的自然观

      2014, 19(1):13-15.

      摘要 (897) HTML (0) PDF 1.80 M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被一些评论家称为“自然诗人”,可能是我的诗歌中关于自然的内容比较多。我一直认为,自然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最高价值,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神圣殿堂。这实质上是一种诗性自然观。我对自然的尊崇,与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乃至个人性情、思想认同有一定关系。我诗中的自然包含着对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表达一种社会性和公共性。

    • 李少君诗歌的地方性经验

      2014, 19(1):16-19.

      摘要 (903) HTML (0) PDF 1.80 M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李少君被称为“自然诗人”,他把自然作为最高的价值,其诗中的自然是地方性经验的凝结,他的自然观来源于地方性经验的熏陶与培育。地方性经验在李少君的诗歌中表现为一种自然诗性气质,同时表现为一种个性化的风格形态。李少君诗歌的地方性经验不仅可以为当下乡土诗的类型化写作提供有益的镜鉴,还可以藉此反思一些深层次的诗学问题。

    • 对“自然”的多重理解与诠释——李少君诗歌近作浅析

      2014, 19(1):20-23.

      摘要 (868) HTML (0) PDF 1.81 M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李少君的诗歌体现着对自然的多重理解与诠释,它们形象描画了诗意无垠的自然世界,自然流溢着诗人的情感态度,作为草根诗学的具体实践,其诗学意义不容忽视。

    • 自然与文明的悖反:李少君诗歌中的“神”

      2014, 19(1):24-27.

      摘要 (920) HTML (0) PDF 1.80 M (1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与文明的悖反是李少君诗歌当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先后提出的“草根写作”和“新红颜写作”创作主张在深层次里都与这相关联;李少君诗歌里的“神”,是他努力在自然和文明的悖反中寻求平衡的产物。

    •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读李少君诗歌

      2014, 19(1):28-31.

      摘要 (965) HTML (0) PDF 1.81 M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李少君诗歌创作一直在践行着他自己的理念:从山水、自然、人情中找到传统诗学中的“和谐”,将“深情”投射于自己的作品之中。“深情”这样一个亘古有之的、兼容美学与人文关怀的理念也就成了探讨李少君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在与现代人的“心碎”相遇后,“深情”必然会发生改变,但是在李少君的诗歌中不难找到我们源于记忆的“一往情深”,尽管来得有些无奈。

    • >美学研究
    • 基于零缺陷理念的质量成本分析

      2014, 19(1):32-36.

      摘要 (903) HTML (0) PDF 1.91 M (1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传统质量成本的局限性出发,结合“零缺陷”理论建立新的质量成本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损失成本的变化与生产单位的数量没有很大关系,而控制成本会随着生产单位数量的增加、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而降低;零缺陷质量成本管理下,企业质量水平和质量成本的控制会出现良性循环,质量水平逐渐上升而总质量成本逐渐减低。

    • 湖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2014, 19(1):37-42.

      摘要 (1179) HTML (0) PDF 1.82 M (1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湖南省消费结构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湖南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其消费结构存在关联,同时,现代服务业优化消费结构的作用还需要挖掘。文章认为,为了加快湖南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有必要从以下几点采取措施:产品和服务要适应不同居民消费层次;通过财政转移,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大在教育上的投入。

    • 粮食产业包容性增长及实现路径探研

      2014, 19(1):43-48.

      摘要 (997) HTML (0) PDF 1.83 M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阻碍粮食产业包容性增长的问题凸显在:生产基础条件薄弱、基本要素配置被严重扭曲;粮食购、销市场分裂割据,购、销价格悬殊;生产成果效益被剥夺。要实现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产业包容性增长,必须统筹产业改革,增强粮食产出保障能力;完善市场机制,提高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健全反哺机制,提升产业效益保障能力。

    • 游客重游率提升策略研究——以芜湖方特动漫主题公园为例

      2014, 19(1):49-52.

      摘要 (950) HTML (0) PDF 1.86 M (17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芜湖方特动漫主题公园的调查结果显示:游客的重游动机集中在新增项目、亲友邀请和重游优惠等方面。要提升游客重游率,首先通过降低游客的重游成本、加大广告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等方式对重游市场进行挖掘和开发;其次通过项目创新、重游优惠等手段强化游客的重游动机;最后必须加强和完善园内的服务与管理。

    • 佛教的出世精神

      2014, 19(1):53-59.

      摘要 (1006) HTML (0) PDF 1.90 M (1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们通常以为佛教的“出世”即意味着“出家”,这是始于原始佛教时代的一种误会,将“在家”与“出家”,“社会生活”与“山林古寺”对立起来。小乘佛教的“出世”精神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即“出世”并非一种空间转移和身份转换的问题,却视“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等为对立的二元。大乘佛教进一步打破了这种妄执,以体用不二的逻辑,从根本上实现了“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自度”与“度他”等的不二一如。在大乘佛教,“出世”是“入世”的本性,“入世”是“出世”的相用;可以说,“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 [关键词]佛教;出世;二元对立;不二一如

    • 宋无佛会寺——对石篆山《严逊记》碑的分析

      2014, 19(1):60-67.

      摘要 (933) HTML (0) PDF 2.10 M (1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宋石篆山《严逊记》碑提供了很多历史信息,细致分析《严逊记》,可知宋佛会寺并不存在。严逊在分家以后对整个家族的资产并没有支配权,其养老粮除去生活之用和造像费用,并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供养寺院和僧人。严逊的儿子们并不支持造像举动,石篆山土地不会捐给寺院,而是3个儿子均分。希昼只是严逊的亲戚或者是他比较推崇的僧人,是从外地请来参加石像落成典礼的,并不是“佛会寺”开山住持。明代的佛惠寺重修者,有意捏造了宋“佛会寺”的存在是为了寺院经营上的考虑。

    • 尼泊尔佛塔曼荼罗考述(下)

      2014, 19(1):68-78.

      摘要 (951) HTML (0) PDF 2.93 M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散布尼泊尔加德满都盆地的大量的石制佛塔,除了斯瓦扬布等大型佛塔之外,在街头巷尾和佛寺内的石制还愿塔通常在塔身四方雕刻四方佛,按照右旋顺序,从东方起雕造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以佛塔自身作为大日佛的象征,共同形成金刚界曼荼罗五佛信仰系统。部分佛教也雕造了佛母、天王和护法忿怒像。这类佛塔在中国内地多有表现,并可与中国汉译密教佛典相互照应。随着密教的进一步发展,在尼泊尔等地又形成了本初佛的概念,以佛塔自身象征本初佛,原先居于中间主位的大日佛反而退居于阿閦佛与宝生佛之间,位于佛塔的东南隅。类似的佛塔曼荼罗起源于印度,而极盛于尼泊尔,在中国西藏也有类似的造作,并出现在唐喀佛画中。尼泊尔的佛塔曼荼罗处于佛教美术从印度向中国传播的中间地带,也兼有中印度两国的某些特色。

    • 再论嫖宿幼女罪之存废

      2014, 19(1):79-86.

      摘要 (979) HTML (0) PDF 1.84 M (1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嫖宿幼女罪的论争,保留论者对嫖宿幼女罪合理性的论证理由不够充分,因为该罪名在立法目的、条文设置、司法实践与效益对比诸方面均存在缺陷,并且无法通过解释论进行解决。从短期来看,在没有相关司法解释或者立法修改时,司法上应该废弃嫖宿幼女罪的适用,将相关行为纳入相关犯罪条目进行规制;从长期着眼,应该坚持平等保护幼女合法权益的基本刑事政策,彻底废除嫖宿幼女罪罪名。

    • 对“嫖宿幼女罪是恶法”的一点思考

      2014, 19(1):87-91.

      摘要 (884) HTML (0) PDF 1.82 M (1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嫖宿幼女罪最富争议之处在于其刑罚配置。相对强奸罪而言,该罪没有设置无期徒刑、死刑,因而给人以刑罚力度不够之感而受到强烈的批判。如细究之,该罪与强奸罪本来就存在构成要件的差异,并且,该罪的基本行为和加重行为可以在设定的刑罚区间内得到相应的匹配。因此,嫖宿幼女罪并不需要通过法条竞合等解释来适用强奸罪之加重犯的刑罚,其现行刑罚配置完全能够在罪刑均衡的评判下获得解释论上的足够合理性。

    • 嫖宿幼女罪存与废之立法选择

      2014, 19(1):92-97.

      摘要 (884) HTML (0) PDF 1.82 M (1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刑法中的嫖宿幼女罪在立法上与其他相近罪名存在重叠现象,法定刑设置不甚合理,导致司法适用上存在争议,并引起嫖宿幼女罪存与废的讨论。我国刑法中有必要保留嫖宿幼女罪,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争议应当依赖立法完善予以解决。

    • 邓小平与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废除

      2014, 19(1):98-103.

      摘要 (872) HTML (0) PDF 1.83 M (1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邓小平1980年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报告中,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逐步形成关于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论造成我国基尼系数过大的根本原因

      2014, 19(1):104-109.

      摘要 (1001) HTML (0) PDF 1.83 M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61,成为当今世界上国内居民收入差距十分悬殊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另据世界银行报告显示,中国的财富集中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造成我国基尼系数过大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不够充分。

    • 从乡土的视角看生态文明建构

      2014, 19(1):110-114.

      摘要 (818) HTML (0) PDF 1.81 M (1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需要构建一系列相应的理论条件。乡土社会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文化上和观念上的理论基础。乡土社会中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生态文明共同体与土地形成良性关系的基本条件。因此,通过对“土”的文化性和社会性的解释,可以为论证生态文明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条件提供一些思路。

    • “颜色”的转向——基于人类文明与技术的思考

      2014, 19(1):115-120.

      摘要 (915) HTML (0) PDF 1.82 M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类文明历经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到工业文明(黑色文明)至生态文明(绿色文明),每个文明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技术体系——作支撑。从文明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上看,人类的自然观和技术价值观形态决定了技术发展的状态,技术发展又对人类文明的转向起到关键作用。黄色文明是一种原色技术弱势,自然强势,人与自然朴素和谐的文明形态;黑色文明是一种灰色技术强势,自然弱势,人与自然对立的文明形态;绿色文明则是绿色技术与自然协调互补,有机和谐的文明形态。

    • >中国文学研究
    • 类比诗性思维与中国现代神话诗歌的兴起——以“启蒙”为中心考察

      2014, 19(1):121-126.

      摘要 (939) HTML (0) PDF 1.89 M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现代神话诗歌的兴起,除了源于对神话学理论的译介和传统诗学用典意识的积淀等之外,“启蒙”使命更是关键因素。促成这两者联姻最重要的契机就是类比诗性思维,这表现在新诗作者自觉与不自觉地运用民族神话、传说意象或内质来类比中国现代“启蒙”文化,而类比思维恰恰又是中国神话的鲜明精神结构和国人的思维个性、文化特征。

    • 赵炎秋古代叙事思想研究的诗学意义

      2014, 19(1):127-130.

      摘要 (905) HTML (0) PDF 1.81 M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赵炎秋主编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第一次全面描述了我国古代叙事思想,其强烈的理论自觉意识、整体观、中西比较视野以及深入社会肌理探究叙事思想的批评路径,具有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方法论意义。

    • 对现代启蒙的坚守——论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

      2014, 19(1):131-135.

      摘要 (907) HTML (0) PDF 1.89 M (1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鲁迅于“左联”时期创作了5篇历史小说,其被收录在他的第三部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对于这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鲁迅作了最具现代意义的创造,并深化了其早期进行的现代启蒙的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小说所表现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启蒙与革命之间的艰难的承担与整合,使得鲁迅的小说创作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和启蒙与革命互动的中心位置,最大限度地承担着中国现代化冲突的痛苦与代价。

    • 王安石诗歌中的女性描写

      2014, 19(1):136-139.

      摘要 (944) HTML (0) PDF 1.81 M (2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安石诗歌中刻画了西施和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和月里嫦娥、巫山神女等仙女、神女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寄托了王安石变法受压抑以及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生命情怀,体现出王安石反对红颜祸水论、注重女子幸福的进步女性观。

    • 奥康纳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困境

      2014, 19(1):140-143.

      摘要 (977) HTML (0) PDF 1.87 M (1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弗兰纳里·奥康纳被公认是继福克纳之后美国南方最杰出的作家,在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她的作品阴郁,诡异,对人性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她的创作中大都有浓重的南方意识和天主教意识,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她的小说体现了一种存在主义困境。以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为例,小说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厌恶感,这种厌恶感不仅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环境的描写上,还反映在个体的体验上;同时,作品还体现了人与人的相处中的折磨与纠缠,“他人就是地狱”;尽管社会本身是有着多元色彩的,人却只能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体验存在的困境,人只能有相对的自由;但是,也有一些反英雄义无反顾地追逐着自己的自由,尽管这样的追逐很荒谬;通过小说中人物对于宗教的态度或神父角色的描写,小说拷问了现实宗教的意义。

    • >书评
    • 株洲杜甫草堂考

      2014, 19(1):144-147.

      摘要 (909) HTML (0) PDF 1.87 M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株洲石浦少陵草堂为纪念杜甫住宿凿石浦题诗而建。其始建于宋,盛于康乾,毁于晚清。杜公在凿石浦住宿时间短,留下诗篇少;然而,岁月精准,遗址精确,历代怀杜盛事详实可查,实属罕见。

    • 炎陵民歌内容美简论

      2014, 19(1):148-152.

      摘要 (1001) HTML (0) PDF 1.82 M (1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炎陵民歌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具体可以分为“革命民歌”“劳动民歌”“风俗民歌”“苦难民歌”“爱情民歌”和“处世民歌”6类。这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民歌歌词,呈现出情感真挚、朴实自然、爱憎分明的审美特点。炎陵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由此而呈现的审美特点,是我们了解炎陵历史、社会和生活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 >语言学研究
    • 关于语言学概论学科性质的探讨

      2014, 19(1):153-156.

      摘要 (1047) HTML (0) PDF 1.81 M (1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语言学概论学科性质属于普通语言学范畴,过分强调具体语言的特性和对特定语言的解释性是对其学科性质产生认识误区的原因。语言学概论的学科内容是从共性的角度讨论人类“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发展”。

    • 外宣翻译应以异化为主

      2014, 19(1):157-160.

      摘要 (1100) HTML (0) PDF 1.88 M (1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翻译忠实和功能对等的原则,借助有关一般文化翻译的异化归化观,依据我国外宣翻译的目的,讨论汉语外宣资料中文化特色新词语的特点,提出并论述对它们的翻译应遵循的具体原则和策略:强调以异化为主,在实际的语料中也常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策略,不得已时偶尔侧重于归化。这样的观点应该是我国外宣翻译之正道。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