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8(5):1-6.
摘要:运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地级以上城市GDP值前110强城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并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西部城市的碳排放水平整体上落后于东、中部城市;总体差异值按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单位碳排放提供就业岗位数的顺序递减,地带内差异远远大于地带间差异;常住人口数、能源强度、人均GDP值是影响样本城市整体碳排放量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对碳排放增长的缓解作用不甚明显。
2013, 18(5):7-9.
摘要:建设大学低碳校园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大学低碳校园建设必须强化低碳校园建设的文化哺育机制,完善低碳校园建设的实践机制,激活低碳校园建设的内在动力机制,建立低碳校园建设的全程考核机制。
2013, 18(5):10-18.
摘要:通过分析和研究与道路交通有关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机动车节能技术、道路技术、智能管理技术等低碳技术,提出加快构建可再生的能源网络、大力推广城市交通节能技术、实现城市交通智慧化管理的城市交通低碳技术发展战略,并制订出推广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智慧电网,制定严格的燃油经济性标准和碳排放限制的法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加大智慧交通技术应用力度,运用政策工具推动低碳技术进步,重视低碳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等具体措施。
2013, 18(5):24-31.
摘要:曾庆仁的长篇小说《虚度一生》,潜心构思30多年,深刻反映了当下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在小说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创新,作品风格鲜明独特,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长篇巨著。
2013, 18(5):32-35.
摘要:曾庆仁的《虚度一生》始终贯穿着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气质与孤高的个性品格,从孤独之源上延续了中国诗学中精神殉道的传统与血脉,从文学审美上增添了阅读的多重体验与魅力,可引发读者对社会与人生的文化思考,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审美上的孤独之美。
2013, 18(5):36-38.
摘要:曾庆仁的《虚度一生》用断片记录了苦难的瞬间,辩证法成就了精神的深刻,“作品的生活”甚是高贵,教给人们怎样在艺术中去亲身领略并出演生命本能剧烈涌动的一幕,其意在为处于我们这个思想浮肿、信仰真空年代的人们如何审视人生提供一种启示。
2013, 18(5):39-42.
摘要:《虚度一生》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异质性的存在,它剥离了具体的经验层面的问题,以一种超验写作的方式直接切入一些更复杂也更抽象的精神与心灵问题,通过一种对话结构,体现了一种精神辩证法,一种在“两个世界中间”不断寻找与追问的心路历
2013, 18(5):43-44.
摘要:曾庆仁的长篇小说《虚度一生》,表现了强烈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落在引用真实、作品内容真实以及诗人的内在真实上,并由此呈现出诗人繁复又真切的心灵史。
2013, 18(5):45-52.
摘要:网络组织治理是实现网络组织协同效应的充分必要条件,许多文献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以协同的视角,从协同与网络组织治理的关系出发,分析了网络组织的协同动机和协同目标;总结了网络组织治理机制,并重点评述了关系治理和信任机制;从网络效率、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担三个方面综述了协同对网络组织治理绩效的影响,对当前网络组织治理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3, 18(5):53-59.
摘要:主导产业在工业园区产业体系处于支配地位。结合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征,合理设定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并构建科学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株洲高新区优势产业为案例,从产业规模、扩张能力、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社会效益等进行评价,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从而构建紧密协作、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产业体系。最后,从加强产业关联协作、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2013, 18(5):60-64.
摘要:综合运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主成分分析法等现代化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95-2011年农民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和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逐年稳步提升,并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财政支农支出显著地抑制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短期内农户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显著地抑制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当前我国农户人力资本水平过低,与农业现代化对农户人力资本水平的需求相矛盾,且初始人力资本水平的微小差异经时间的放大效应,将会造成农户收入水平的较大差异,而收入水平过低是导致当期我国农户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3, 18(5):65-69.
摘要:佛教认为人的存在就是痛苦的存在。痛苦来源于人的世俗之见,即“我见”“我执”等方面。世俗之人正是由于执着“我见”等思想,从而产生各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生命价值无从体现。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就是不断地超越痛苦而获得解脱。那么如何超越痛苦,了脱生死呢?佛教认为要获得人生的根本解脱,首先要认识自我,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再超越于自我,破除自我,破除“我执”,进而达到生命存在的至高境界,获得人生的终极解脱。只有最终认识到“法无我”“人无我”的“无我”的境界,生命才进入澄明之境,众生才能得到解脱。
2013, 18(5):70-74.
摘要:乡村庙宇具有道德教化功能是学界不争的事实,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大庙山的“七宝大王庙”可为一例。其行医郎中的身份、以灵验为基础的祭祀仪式、群策群力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的戏台演出以及官民合力的乡约标语,分别具有教人行善、造福一方,真诚守信、规范行为,同心同力、团结协作,传播道德、安家睦邻,提醒警示、淳化民风等作用。
2013, 18(5):75-79.
摘要:圣经文学的渊源影响是经久不衰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叙事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从文本表层看,《小城畸人》与《圣经》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叙事的统一性是一种基本的美学品质。从文本深层分析,《小城畸人》与《圣经》在叙事统一性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文本人物角色的功能方面,两者都具有联结各个叙事单元的功能性人物。圣经叙事的统一性主要通过重复的模式来体现,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出现的意象、框架和主题来论证其叙事的统一性。
2013, 18(5):80-85.
摘要:庄子美学包含着古典主义的敬畏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思想以及反讽人类中心主义的意识,庄子主张生命形式的平等,认为生命的和谐自由和平等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2013, 18(5):86-90.
摘要:鲁迅最初使用“中间物”一词,是他在1920年翻译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部分时所选择采用的一个语词。从其最初的语境看,为中国将来出现“真的人”做准备,是鲁迅“中间物”概念的核心内涵。在此意义的形成过程中,纠结着进化论思想与尼采“超人”说的复杂关系。
2013, 18(5):91-96.
摘要:围绕钓鱼岛主权的斗争,反映了中国政府高超的斗争艺术及其哲学智慧。这当中主要体现了正确把握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求同存异,互利共赢。在日本企图窃取我国固有领土钓鱼岛的尖锐形势下,正视矛盾,敢于斗争,掌握斗争的主动权;正确利用和把握几对哲学范畴,充分揭露日本右翼的反动实质,处理好情感与理性、和平与军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利用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法则,争取国际社会的舆论支持。
2013, 18(5):97-100.
摘要:《伤逝》是鲁迅的一篇非常独特的小说,在思想、在语体形态上,它都从时代共名的新青年叙事及“新文艺腔”中脱颖而出,显示了作者无可替代的思想深度和对现代知识青年分裂性、虚妄性的洞察。小说仿拟的五四以来的新文艺腔叙事语体与鲁迅式哲学的个人化表述之间的冲突,使得其文本的语体形态呈现出内在的驳诘和反讽。
2013, 18(5):101-104.
摘要:张错的诗歌既葆有东方传统的艺术精华,又具有现代新诗灵活多变的风格,其诗的灵魂是乡愁下的忧国忧民,诗的艺术特色是以现代形式表现中国古典性情。
2013, 18(5):105-109.
摘要:张爱玲长篇小说《怨女》是由其中篇小说《金锁记》改写而成,是作者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对女性悲剧的再次书写;比之于《金锁记》,《怨女》的女主人公形象则由 “癫狂”转变为“庸常”,叙述方式由外视角转向了全知式的内视角,叙述风格由炽热超拔渐趋沉稳理性;其改写体现了张爱玲追求更高艺术标准的内在要求和面向海外阅读市场的创作自觉。
2013, 18(5):110-112.
摘要:曾景祥诗词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热情赞美和不懈的追求,对丑恶行径的无情鞭达;作品通过精心取景、细致敷色和别具匠心的安排,呈现出一种“诗中有画”的绘画美。
2013, 18(5):117-122.
摘要:以1992-2012年期间我国62本重要学术期刊刊载的248篇主要管理教育研究论文为依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管理教育研究的演进进行梳理,可见其研究焦点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国外管理教育、具体课程教学、发展战略与规划、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管理教育原理等。管理教育教与学、发展战略与规划、民办管理教育等是未来我国管理教育研究的发展取向。
2013, 18(5):129-132.
摘要:《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以蛇女故事为题材原型的诸多文艺作品中的佼佼者,其对南宋时期江浙一带自然风貌、民俗风情以及市井生活的刻画细腻传神,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2013, 18(5):138-141.
摘要:唐人小说以虚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既具有世俗女性的优长,又拥有特异能力的奇幻女性形象,这些奇幻女性形象可分为女仙、女妖和女侠三大类型,其悲欢离合的人生际遇,真实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婚恋状况,同时也折射出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及个人理想。
2013, 18(5):142-150.
摘要:湘赣苏区的土地革命,在经过苏区创建初期关于土地分配问题的争议后,逐步走向深入,确立了平分土地的原则,并通过反富农斗争,坚决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湘赣苏区的苏维埃政权建设,是在克服党包办苏维埃事务的错误倾向,并经过深刻的以阶级路线为原则的改造,确立代表会议制后,终于得以体现其革命政权的本质。
2013, 18(5):151-153.
摘要:陈昌凤是晚清时期的一位女诗人,著有《松荫阁诗存》。沈道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斫制了“炎陵文梓”琴。从沈道宽制琴到陈昌凤听琴,其关联人物众多,皆为当时活跃的湖湘文人。在晚清时期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下,陈昌凤等人作为“女流之辈”,能够参与到沈道宽等人的文化活动中,实属难能可贵。
2013, 18(5):157-160.
摘要:中共创建时期,由于株洲地区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历史悠久的文化渊源的影响,进步青年外出求学、勤工俭学,探求革命真理,积极投身并历经五四运动锻炼;毛泽东、李大钊等革命导师的指导和中共湖南支部的高度重视等因素,促成了株洲地区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工人代表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从而使株洲成为中共创建时期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