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1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城市低碳经济研究
    • 低碳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基于市场参与主体的视角分析

      2012, 17(3):1-5.

      摘要 (1406) HTML (0) PDF 1.94 M (16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我国低碳消费市场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包括低碳消费需求不足、企业供给不足、政府调控不到位、社会团体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等,因而基于市场主体视角,要刺激低碳消费需求、增加低碳产品供给、加强政府对低碳消费的宏观调控、社会团体充分发挥其优势来促进低碳消费市场的发展。

    • 基于低碳绿色理念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

      2012, 17(3):6-10.

      摘要 (1279) HTML (0) PDF 2.82 M (1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低碳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低碳绿色设计理念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贯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基于气候差异性的空间塑造,基于引导空间行为的低碳绿色设计,基于集成化设计思维的设计创作。

    • >湖南作家作品研究
    • 一个偶然,却燃起了我的创作冲动

      2012, 17(3):11-12.

      摘要 (1164) HTML (0) PDF 1.76 M (1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最近的长篇历史小说《湖南骡子》,缘于2002年清明节我去衡阳焚我那年写的一部反映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的长篇小说《抵抗者》时的所见所感,小说中的人物原型不少是我童年和少年时候接触过的抗战老兵。在收集素材和写作《湖南骡子》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湖南人,小说刻意表现了湖南人那种骡子般坚韧、倔强、不怕死的集体性格。

    • 人性透视与历史的深度反思——论何顿长篇小说《湖南骡子》

      2012, 17(3):13-19.

      摘要 (1245) HTML (0) PDF 1.82 M (1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何顿长篇小说《湖南骡子》对残酷战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塑造了何金山、何秀梅等一系列具有骡子特点和人性深度的艺术形象,小说叙事独具特色、结构宏大,是当下时代一部少见的具有史诗性特点的优秀历史长篇小说。

    • 湖湘人文精神百年回顾的经典文本——何顿长篇小说《湖南骡子》初探

      2012, 17(3):20-24.

      摘要 (1228) HTML (0) PDF 1.80 M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何顿的长篇历史小说《湖南骡子》史诗般真实再现了湖南乃至中国百年来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和历史变迁,以细腻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何金山、何秀梅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视角新颖独特,结构宏阔繁复,情节跌宕曲折,语言诗情浓郁,堪称当代文坛的经典之作。

    • 一个家族的精神史诗——论何顿长篇小说《湖南骡子》

      2012, 17(3):25-28.

      摘要 (1141) HTML (0) PDF 1.79 M (1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何顿长篇小说《湖南骡子》的叙事偏离主流叙事的既有模式,以更人性化的态度看待战争,在战争叙事的意义上实现了对以往“红色叙事”和“英雄叙事”的反叛。作者严格遵循人物性格自身的发展逻辑,以雄浑的笔力展现了20世纪长沙市民近百年的集体性格史和精神史;为凸现这种精神在各个时期的流变历程,作者把审美视点聚焦于一个军人世家的命运沉浮与变迁,使这部小说在叙事上产生了异乎寻常的美学效果。

    • 中国近代百年史如是说——读何顿长篇小说《湖南骡子》

      2012, 17(3):29-33.

      摘要 (1178) HTML (0) PDF 1.80 M (1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何顿的长篇历史小说《湖南骡子》,通过长沙青山街何姓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变迁,真实呈现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沧桑;作者善于将抽象的历史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变迁和家族日常生活的细致书写之中,其叙事深得中国传统小说精神情韵;作品塑造了何金山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诗意醇厚,细节真实细腻,不愧为一部历史性和艺术性完美融合的史诗性巨作。

    • >法学研究
    • 微博时代私权保护与言论自由之博弈

      2012, 17(3):34-38.

      摘要 (1435) HTML (0) PDF 1.80 M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博使用过程中,微博言论可能会与名誉权、隐私权、商业秘密等私权发生冲突,这就需要通过包括道德、立法和司法途径在内的权利冲突协调机制来化解权利冲突,以保障微博言论的自由,同时防范其滥用导致的对私人合法权益的侵害。

    • 我国廉租房法律制度的缺失及其修正

      2012, 17(3):39-42.

      摘要 (1091) HTML (0) PDF 1.79 M (1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保障性住房是房地产市场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廉租房是衔接保障性住房与房地产市场化之间的纽带。现阶段必须从保障公民居住权出发,完善廉租房相关法律制度,从资金来源、住房分配、退出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完整的廉租房法律制度体系。

    • 论我国司法与媒体良性关系的构建——基于美国经验及有关国际文件的视角

      2012, 17(3):43-46.

      摘要 (1161) HTML (0) PDF 1.79 M (1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司法和媒体是民主法治社会中的两支重要力量,然而两者关系有时处于紧张状态。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判例确立了优先保护媒体自由的原则。有关国际文件规定,司法对媒体自由的保护是原则,限制是例外。为解决我国司法与媒体的紧张关系,一方面,司法机关应转变观念,完善并落实司法公开原则;另一方面,应为媒体建立救济机制,同时媒体应加强自律和职业道德建设。

    • 农民工群体性事件频发与劳资冲突解决策略——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

      2012, 17(3):47-50.

      摘要 (1390) HTML (0) PDF 1.81 M (1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以及农民工自身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工群体性事件频发,劳资矛盾凸显。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采用三观策略,即在宏观上政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中观上企业和工会不断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微观上农民工积极提升自身人力资源质量,不失为缓解劳资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之策。

    • 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公平的价值取向及立法完善

      2012, 17(3):51-56.

      摘要 (1184) HTML (0) PDF 1.81 M (1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的职务发明奖酬制度主要是以《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中的有关规定为中心,以各地方性专利法规、科学技术促进法规及部门规章中有关内容等为补充的基本模式构建的,“约定为主,法定为辅”是我国现行法律中职务发明奖酬制度的主要特点。作为职务发明利益分配范畴中的职务发明奖酬制度,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知识财富则是其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在公平的价值取向要求下,职务发明报酬制度的完善,有赖于基本概念、法律规范的内容与法律规范的调整手段等多方面重新认识、调整与改进。

    • >宗教文化艺术研究
    • 太行山南麓几处石窟与摩崖石刻及相关问题

      2012, 17(3):57-67.

      摘要 (1242) HTML (0) PDF 2.93 M (2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焦作市,佛教历史源远流长,基础深厚,在北魏隋唐时期,是平城与洛都、洛阳与邺城的重要通道。该地区青天河摩崖线刻观音经像、悬谷山太平寺石窟及摩崖造像和石佛滩摩崖石刻造像三处佛教遗迹,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对研究西域和中原佛教艺术的融合与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下)

      2012, 17(3):68-74.

      摘要 (2583) HTML (0) PDF 2.28 M (3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而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 析秦家懿多元主义的宗教观

      2012, 17(3):75-79.

      摘要 (1274) HTML (0) PDF 1.80 M (2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秦家懿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宗教学家和哲学家。她将宗教界定为对神的信仰和自我超越的努力,认为中国宗教不仅包括儒学,道教和佛教,还包括狂热的原始宗教,具有调和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多元主义宗教观和多种宗教参与观,对宗教的自我发展、化解世界宗教间冲突,以及促进彼此对话和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 >美学研究
    • 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

      2012, 17(3):80-86.

      摘要 (1095) HTML (0) PDF 1.82 M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后现代历史语境里,主体一方面深陷于文化之全方位的意识形态化藩篱,高度理性化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消解了内在的审美感性和审美冲动,失落了诗意化的生存期待和终极的审美信仰;另一方面,沉迷于消费社会的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由此产生心理的物化需要,追逐奢侈的消费欲望和沉醉于知识、商品、名利、权力等现实性对象,导致审美物化的悲剧结果。主体丧失了审美需要和审美判断力,成为感官欲望、技术需要和消费活动的奴隶。在历史和心理的双重情境下,美学呼吁重建诗性主体,既拒绝物化需要,也拒绝虚假和庸俗的审美需要,恢复和强化真实的审美需要,使审美需要的心理动机得到净化和升华。这要求我们必须认识诗性主体和审美需要的逻辑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必须对审美需要有一个审查、清理、澄明而后回归其本质的过程。

    • 试论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审美类型和作用

      2012, 17(3):87-91.

      摘要 (1219) HTML (0) PDF 1.86 M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数量庞大,丰富多彩,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欣赏和发掘中国古典音乐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分析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审美类型,可以让人们在音乐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的平等、轻松和愉悦,并进入到音乐的至善至美的境界,从而达到增强爱国情感、升华道德品质、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健康体魄,培养和谐意识的崇高目的。

    • 艺术美阴影下的自然美 ——简析黑格尔的自然美观

      2012, 17(3):92-95.

      摘要 (1161) HTML (0) PDF 1.79 M (16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美则是黑格尔美学体系的薄弱环节,他对自然美的态度是前后矛盾、摇摆不定的,对自然美本质的分析也存在明显的逻辑悖论。反思黑格尔的自然美观,无疑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他自然美论的缺失,也促使我们对自然美更深入的思考。

    • >书评
    •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主要研究成果综述

      2012, 17(3):96-100.

      摘要 (824) HTML (0) PDF 1.79 M (1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不少研究。已有研究主要从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关税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中国货币金融政策问题、统制对外贸易与国营问题等视角研究了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然而,已有研究零散且不系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关问题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 给储安平的四封电文及其文献价值

      2012, 17(3):101-104.

      摘要 (873) HTML (0) PDF 1.86 M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储安平在抗战期间曾任教于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前后时间长达4年半之久。对于他的这段经历,学界所知甚少,细节就更无从谈起了。根据新发现的四封廖世承院长给储安平的电文和1945年4、5月间储安平与校方往还的两封书信,可将储安平任教国师的时间圈定在1940年11月至1945年4月之间,而他出任桂林《力报》主笔则在1944年寒假。

    • 秦嘉进京原因考

      2012, 17(3):105-107.

      摘要 (833) HTML (0) PDF 1.85 M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汉五言诗人秦嘉缘何进京的问题,关系到对其历史地位的评价。从仅存的一些文献资料看,秦嘉进京的真实原因,是因受到了朝廷的强行征召,被动地卷入了东汉残酷的政治漩涡,从而让一代天才诗人无声陨落。

    • 包容性强·本色厚重·源远流长——湘东文化特点论说

      2012, 17(3):108-112.

      摘要 (906) HTML (0) PDF 1.87 M (1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湘东文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异质包容性强,这也是一种移民文化的特色,在湘东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许多外来文化因素在这块共同的地域内流传,并被相互包容,共同拥有和对比参照;二是文化本色厚重,在这里,儒家书院续千年学府,宗教寺庙现星罗棋布,茶陵诗派成一代风流;三是传承源远流长,基本上与中华文明共生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炎帝或神农文化。

    • 王守仁寓醴诗试解

      2012, 17(3):113-116.

      摘要 (889) HTML (0) PDF 1.85 M (1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驿,来回均经过湖南醴陵县,在醴作诗四首,反映了旅途环境的艰险、寻求解脱的心理及僧人的纯朴,也有对寺庙如画风光的描绘。这四首诗都与佛寺有关,主要原因是王守仁的思想深受佛教的影响。

    • 南岳庙祭祀主神为炎帝神农氏考

      2012, 17(3):117-118.

      摘要 (939) HTML (0) PDF 1.77 M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史料中有关炎帝神农氏为南方之帝、南岳衡山君的记载,炎帝神农氏在南岳及周边地区的活动,南岳“僧道同居”的格局以及历代帝王对南岳圣帝祀典的重视和隆重,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南岳庙祭祀主神为炎帝神农氏。

    • >高等教育研究
    • 大学组织病理——高等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2012, 17(3):119-122.

      摘要 (819) HTML (0) PDF 1.78 M (1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组织病理是指大学组织职能及运行等方面障碍的成因、演变过程及其原理,是高等教育界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大学组织病理研究属于多学科研究,涉及教育病理学、组织理论、高等教育学及社会学等学科背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 交叉学科模块设计初探

      2012, 17(3):123-126.

      摘要 (933) HTML (0) PDF 1.78 M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实践体系对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应比较国内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准确把握专业课程体系模块构建的层次性、个性化、团队化、渗透性等原则,结合课程模块设计的专业方向、个性发展、团队意识、学科渗透等“四注重”要求,设置前沿课程模块、基础理论课程模块、工程技术课程模块以及专业辅助课程模块等4大课程模块体系;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强化本专业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等。

    •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探析

      2012, 17(3):127-132.

      摘要 (909) HTML (0) PDF 1.82 M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物理空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域方位,而是作为文化建构和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维护和确证着现实合法性的社会秩序。相同和相异两种话语对话的中断和不融合现象,表征了主体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极大的双向隔膜和话语排斥。其意义的扩充本源于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影响以及通过空间的多维层次关联来洞悉历史文化本质。

    • 论明清历史小说的结构技巧

      2012, 17(3):133-138.

      摘要 (866) HTML (0) PDF 1.88 M (1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清历史小说的编撰者,在宏观上运用编年、纪传、纪事本末的结构技巧,将宏大史实交错于人与事的叙述中,造成叙事上环环相扣的效果;在微观上运用探听、伏笔、照应的结构技巧,勾连情节内部的关联,使其丝丝入扣、浑然一体。这些结构技巧,使历史小说在中国刚刚出现长篇章回小说的时候,就能以完整、连贯、严密的结构形态出现。

    • 乡愁的两种表达式——余光中《乡愁》与洛夫《边界望乡》比较

      2012, 17(3):139-145.

      摘要 (940) HTML (0) PDF 1.83 M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余光中《乡愁》和洛夫《边界望乡》为台湾乡愁诗歌的“双壁”。两位诗人都有着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又不约而同走过由“西化”向传统回归的诗歌创作之路,时空阻隔所产生的乡愁为《乡愁》和《边界望乡》共同表现的内容。余光中《乡愁》在一静态的情境中创造完成,所表现出的乡愁情感具有普适性、共通性;诗作结构整齐,节奏静缓,意象朴素明朗,语言体现了一种纯净之美。坚持创造性为诗歌生命,洛夫近乡情怯而作《边界望乡》,抒发的是极具诗人个体性的乡愁体验;诗行参差,结构跌宕,节奏激越,意象新奇,诗歌语言散发出魔性的色彩。

    • 《宠儿》的女性哥特式表现手法

      2012, 17(3):146-150.

      摘要 (877) HTML (0) PDF 1.81 M (1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宠儿》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母亲暴力杀婴的真实故事为题材,以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文学语言,将美国蓄奴制恐怖荒诞的一面“写活了”。在作品中,作者因袭了西方文学传统的哥特式表现手法,彰显了美国黑人女性群体在残忍的奴隶制、极端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性别弱势之三重重压下的艰难奋争之旅,试图激励她们走出历史,审视现在,把握未来。

    • 明清家族小说的渎父倾向

      2012, 17(3):151-154.

      摘要 (986) HTML (0) PDF 1.85 M (1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清家族小说中对父亲角色开始了新的审视,不再是仰望与歌颂,而是贬抑与亵渎。小说往往以父亲的隐退表现父亲的失职,以无父书写消解父亲的权威,甚至对父亲进行审丑化处理,将父亲性格、能力或道德的缺陷作为审视的重心;在激烈的父子冲突中,以逆子的蜕变与冲击宣告着传统父权文明的颓败和父权维系的社会体制的衰败。

    • >书 评
    • 救 赎 的 深 度——莫运平的《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所施与的意义

      2012, 17(3):155-157.

      摘要 (867) HTML (0) PDF 1.77 M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莫运平的《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是一部关于西方文学救赎与被救赎的文本。具体而言,该文本提出并回答了两个相关的问题:西方文学的元拯救问题;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意义连接问题。在文本中,基督教文化成为了西方文学的本体论基础。

    • 时间意识:鲁迅研究的一个支点——读吴翔宇《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

      2012, 17(3):158-160.

      摘要 (885) HTML (0) PDF 1.78 M (1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吴翔宇《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一书,在鲁迅研究中独辟蹊径,从时间角度考察鲁迅文学创作的本质,探究其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揭示其时间意识的本质内涵,阐显其时间意识的现实意义,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