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16(2):1-7.
摘要: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群是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生态城市群的人居环境,应形成“四层一核心”,即居住环境(第一层)、社区环境(第二层)、城市环境(第三层)和城市群环境(第四层)四层及其核心“人”的空间层次结构。低碳生态城市群与宜居性二者的关系,具有共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及建设主体的一致性,而且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目标之一。低碳生态城市群人居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具有空间结构的多维性、涵盖内容的多样性、提升的约束性、目标的确定性、优化路径的清晰性及建设的动态性等特征。
2011, 16(2):8-13.
摘要: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一极,株洲市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亟需低碳转型的严峻现实。基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背景,根据国内外低碳城市的发展实践,株洲低碳城市的创建,应选择包括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创建内容主要包括低碳产业振兴、低碳城市交通、低碳建筑节能等七大主体工程。创建战略就是在政策机制(包含规划)创新化、经济发展低碳化、能源结构合理化、城市生活绿色化、生态环境田园化等五大领域寻求对策。
2011, 16(2):14-18.
摘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要联系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特点,在法规制度、资金筹措、工作程序、低碳意识教育等各方面,采取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以构建支撑低碳经济发展相应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2011, 16(2):19-22.
摘要:绿色企业文化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具有导向功能的文化。发展绿色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转型和适应“绿色消费”浪潮,抵制金融危机冲击,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发展绿色企业文化,应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环保部门评审。
2011, 16(2):23-29.
摘要:马克思主义革命话语体系初步建构的历史经验,从传播学视域考察,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传播者的优秀品质和高超的传播艺术;对传播受众的重视及其媒介素养的提升;注重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优化组合;传播信源本身的强大生命力及其中国化的解码。
2011, 16(2):30-33.
摘要:近些年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恶化,作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兹从自已独特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生态学批判,提出了诸如“分散型”技术的政治选择、“更少但更好”的生活方式,消除付薪劳动、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等生态社会主义的相关设想。
2011, 16(2):34-36.
摘要:主体和主体性的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新课程改革提倡主体性教学,作文教学即是一场主体性的活动。呼唤学生作文批阅的主体性回归,明晰主体性的指向,对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2011, 16(2):37-39.
摘要:中国本土文化对生命的阐释是二重性的,既重视自然生命的存在,又追求精神生命的永恒。死亡意味着自然生命的终结,但也蕴含着精神生命的永恒。当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二者不可兼得时,则视具体情况,或忍辱负重保存自然生命以求实现生命的更大价值;或牺牲个体自然生命以求种族自然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生命的永恒。
2011, 16(2):40-43.
摘要:宋代是我国家训的繁荣时期,家训内容丰富多彩、理性实际,注重家庭经济生活的治理,侧重“治生”、“制用”,蕴含着丰富的治家伦理思想。
2011, 16(2):44-47.
摘要:我国反垄断法颁布至今,其规制垄断的实效并不尽如人意,其构建的“双层次、多机构”公共实施机制存在诸多问题。中国反垄断法公共实施机制的改革应确保反垄断执法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保存现有实施机制的大体框架下加强反垄断委员会的作用;把现有执法机构中负责实施反垄断事务的司、局独立为国家局,使其与地方利益脱钩;加强执法机构与行业监管部门的协商执法;设立专门法院负责反垄断司法审查案件。
2011, 16(2):48-52.
摘要:对于中小股东来说,其所享有的董事选举权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性”的权利,即只能对由公司控制股东通过董事会提出的董事候选人投赞成或者否决票的权利。为保障中小股东能够真正享有董事选举权,有必要将股东的董事候选人提名权从股东提案权中独立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股东权利予以规定。在立法上将股东董事候选人提名权从股东提案权中独立出来,不仅有利于凸显董事候选人提名权的重要性,确保股东民主真正实现,而且便于股东董事候选人有选择性地适用股东提案权的规则。
2011, 16(2):53-56.
摘要:公正价值是信访制度建设的根本和灵魂,信访人选择信访渠道来寻得公正始终是一种正当的要求。现阶段我国政府有必要通过整合信访力量,完善信访法律条例,严格执行程序,创新工作方法等措施,来克服现行信访问题处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如缺乏有效的体制保障、处理程序的公正性不足以及处理结果上的权威性缺失等问题,以维护信访制度的公正价值,改进和完善我国的信访制度。
2011, 16(2):57-61.
摘要:欧盟增值税法最新变化的主要内容有劳务之提供地制度、欧盟销售详单报告制度和外国增值税退税制度。这些新变化对涉及欧盟的企业既有积极意义也有不利影响,相关企业需要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以能够适应其变化,并充分利用新规则中对自身发展有利的部分。
2011, 16(2):62-65.
摘要:犀利哥从一个有精神疾患的流浪汉突变为大红大紫的网络红人,其中不乏大众对犀利哥不幸遭遇的同情与关注,但事件更多的是反映出大众猎奇、从众、投射等心理动机;网络及其各种便利的链接、共享工具为人们的聚集提供了犀利哥事件的技术基础,而网络身份的匿名性则成为犀利哥事件各种不同声音寻求表达及其网络群体无责行为的安全阀门。
2011, 16(2):71-74.
摘要:在犀利哥事件中,一些“名ID”发挥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犀利哥事件的第一阶段中,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关注犀利哥的“帅”与“身世”;在第二阶段中,意见领袖引导舆论转向帮助犀利哥;在第三阶段中,意见领袖再次引导舆论转向,要求政府对犀利哥实施救助,并最终促成了犀利哥事件的解决。
2011, 16(2):75-78.
摘要:大众传媒对“犀利哥”事件的热捧和关注,反映出媒介在消费主义文化空间中逐渐把文化定位成商品来促使大众消费的倾向。传媒的这种消费主义倾向一方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形成大众传媒和消费文化的同构共荣,另一方面因其不可剥离的娱乐消遣性,造成文化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误读和文化缺失。
2011, 16(2):79-82.
摘要:《汉人》是湘籍作家肖仁福的最新力作,作品寄托了作者向历史更深处追溯民族精神之根的愿望,流露出悠远沧桑感,是更深入地贯彻其“民间”立场的一种尝试。作品除对官场文化予以富有在场感的辛辣描摹,同时,其写作初衷与文本实况的背离、历史记忆和文学书写的分寸把握等,都体现出以“民间”为精神资源的当代官场、历史小说写作的某种实存状态。
2011, 16(2):83-86.
摘要:《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是劳伦斯一生最受诟议的著作。其作品的主导倾向究竟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或是对现代性爱彻底解放的极力首肯,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众说纷纭的主题使《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成为文坛最复杂的作品之一。不论评论家对其作品作何种评判,但该小说的主导倾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倡导男女性爱的和谐统一。
2011, 16(2):87-90.
摘要:精怪属于民间信仰范畴,进入唐代小说的精怪形象不仅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其富有戏谑的精怪形象描绘同时还丰富了唐代小说的艺术表现。唐代精怪类小说作品产生谐趣的动因有二:一是叙述者在文学表现手法上的刻意选择,一是心理因素上的双向认同。后世如《西游记》等作品,从唐代谐趣类精怪小说中撷取了一定灵感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2011, 16(2):91-94.
摘要:沈从文的重要散文《水云》主要有选集本和全集本两个版本。对两个版本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其文字校改所引起的文本效果的差异,尤其是通过研究那些几乎足以改变初刊本原貌的重要修改之处,可以从中发现沈从文文学思想和审美理想衍变的历史轨迹。
2011, 16(2):95-99.
摘要:肖仁福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仕途》以还原现场的方式展示日常而世俗化的官场生活,将权力、金钱与情欲对人性的扭曲进行聚焦,揭示出转型时期国人的精神困境。作家通过对权力、金钱、情欲与人性的博弈,反思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缺陷及其对官场中人的改造与扼杀。
2011, 16(2):100-103.
摘要:作为古代重要诗学范畴之一的“以禅喻诗”,它所走的是一条批评家的诗禅体验交融之路,历经了佛自佛,诗自诗,诗禅之间终有一层隔阂的初涉期;“尚在形似意想间,犹未显然分明”、“仅见其形质”的交融期及游刃有余地出入禅学和诗学维度的圆融期三个阶段,最终发展成为宋代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模式。
2011, 16(2):104-107.
摘要:株洲县现辖7个镇、14个乡,以河口、田形、山塘、水库命名的有渌口镇、淦田镇、平山乡、大京乡,这些地名富有文化意蕴。
2011, 16(2):108-111.
摘要:醴陵民歌《思情鬼歌》歌词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曲调则活泼火辣,情意绵绵,在民间广为传唱,已被列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醴陵本土文化的一种生动表达,既反映了音乐与方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又留存了深厚的醴陵民俗文化传统。
2011, 16(2):112-115.
摘要:炎陵县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民歌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应运而生。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红军歌曲《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产生了最早的红色根据地革命民歌《插牌分田歌》。炎陵革命民歌与当地的客家山歌和民间小调的音乐风格相近,以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居多。歌词保留了民谣的语言特点,贴近百姓生活,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从侧面反映了炎陵人民对土豪劣绅与军阀反动派的仇恨和对红军的热爱、对革命的向往,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
2011, 16(2):116-120.
摘要: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绝不会被动地充当语言转换者的角色,而是在呼应集体语言审美定势的同时,渗入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出强烈的个体差异,以此推动翻译语言的发展和演进。通过对《哀希腊》五四前后不同译本及其语言背景的分析,揭示出翻译语言由译入语范式向原作语风格的转化,反映出整个翻译语言的变化发展,折射出语言观念的变化。
2011, 16(2):121-125.
摘要:符号现象必然涉及“表达面”和“内容面”两要素,各符号实体论都无法解释两要素间联系的形成机制。符号现象只能是人的一种行为,行为总是发生于一定情境中。上述联系只有通过意向才能建立起来。可见,符号现象必然涉及五个基本要素:“人”在一定“情境”下,通过“意向”将“表达面”和“内容面”联系起来。符号与行为之间通过五要素相互联系,以“与同一个表达面相联系的符号行为集”为研究基点,可以发现符号行为的体系性。
2011, 16(2):126-128.
摘要: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语等级大纲》为基础,考察留学生汉语异读词读音情况。调查表明,中高级留学生异读词读音的难度排序几乎相同,并指出对文白异读类及语素义差别不大的异读词可以考虑从简、从便的简化原则,减轻学习者的负担。
2011, 16(2):129-133.
摘要:从语义场聚合组合关系的角度探讨“寂寞”流行语,分析其句式特征及句式背后隐藏的复杂语义关系和产生机制。“V+寂寞”搭配是语义偏离的基础。这一基本偏离在其他相关句式中建立了一个贯穿链条,形成“寂寞”语义偏离成连续性、连贯性,造就了“V+寂寞”与“V+N”语义偏离和句式偏离。
2011, 16(2):134-137.
摘要:湖南滩头年画和重庆梁平年画在题材内容、构图色彩、线条版式和材料工艺等方面相似的地方非常多,区别虽然小但是不同之处也不少。两地都以门神题材为主,主要的门神品种风格非常相似,但是其他种类的门神品种风格迥异;滩头年画构图上比梁平年画对称意识要强,环境细节更加丰富,色彩奔放鲜艳,而梁平年画古朴粗犷、凝重深沉。两地的线条都很柔韧圆润,但是滩头的直线和几何图案运用比梁平多,文字使用也稍微多些。两地年画所用的木板、刻刀、颜料、纸张等材料大部分为当地出产,制作的工艺也基本一致,只在造纸的原料和蒸纸的时间长短等方面略有不同。
2011, 16(2):138-141.
摘要:日本工业设计师深泽直人首次提出“无意识设计”理论,即通过有意识的设计,实现无意识的行为,给人有意味的享受;他在设计中“关注细节、关注情感”,力图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他的“无意识设计”还体现了“象以圜生、简约细腻”的特色,即在设计中注重环境、注重细节,并力求简洁明了,让消费者享受操作一件新产品的惬意。
2011, 16(2):142-143.
摘要:石涛山水绘画作品的风格变化多端,又能自圆其成,体现了他极大的艺术创造能力。他非常擅于在自然形态中寻找合适的山水造型元素,并将其转化成多样的绘画语言,给人们良好的方法启示。
2011, 16(2):144-147.
摘要:南宋院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极其特殊,在这个时期中国绘画的技术达到了成熟阶段,但后世对于南宋院画的评价颇显偏颇。后世文人画家把南宋院画划入北宗的语境之中,甚至因画院画家的群体身份和部分风格对南宋院画的风格进行批判。这种态度一直在宋以后的绘画史中出现,甚至影响到现代早期的中国绘画史研究。
2011, 16(2):148-151.
摘要:中国“红歌”的研究是近几年音乐研究的一个热点,各类研究文章已近500篇,这些文章主要从“红歌释义”、“红歌会成功的原因”、“红歌的价值”、“红歌的艺术特点”以及“红歌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这些探讨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11, 16(2):152-153.
摘要: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旅游产业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王兆峰教授新著《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竞争力评价与旅游产业集群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新途径,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11, 16(2):154-156.
摘要:赵炎秋、李作霖、熊江梅合著的《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研究》借鉴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在当代叙事学研究中第一次全面立体地展示了中国古代叙事思想的发展演进历程。它十分注意从中国独特的叙事经验及其理论总结出发,同时兼有宏阔的理论视野与自觉的比较意识以及丰富多样、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与引述,是中国叙事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本土叙事理论研究的发展。
2011, 16(2):157-159.
摘要:范进军主编的《大学语文》,是一部在编排理念、结构体系上有着鲜明特色的创新之作。其编排理念是在突出人文性主题的同时,力求体现语文教育的知识性和工具性;其结构体系科学合理,适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