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书名的英译看文化意象的可译性限度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红楼梦》书名英译的难题折射出了文化意象的可译性限度 而舍“意”,即保留源语中的意象符号,期待中西文化的融合使西方,但可译性限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增强而逐渐降低的。从这个趋势来看 ,文化意象的翻译应尽量采取异化手段法 ,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文意象 ,如果 “意” “象”不能两全,则取“象”读者对中国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而逐渐理解其文化内涵。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戚 健.从《红楼梦》书名的英译看文化意象的可译性限度[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3):96-98.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09-03-10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