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期刊与建构中国自主学术体系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 殷晓元副校长一行拜访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 殷晓元副校长一行拜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 湘潭大学期刊社王洁群、颜佳华教授来校讲学
杂志简介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是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工业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6年,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刊登国内外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及其他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的学术论文为主,以反映校内外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目标;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扶植优秀人才、繁荣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为己任。《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第二届湖湘优秀出版物。 查看全部
  • 当前目录
  • 优先发表
  • 最新录用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方式: |
      特稿
      • 生态文明美学辨析

        陈望衡

        2024,29(3):1-10, DOI:

        摘要:

        从学术上来说,生态美学作为美学是不能成立的,其原因在于:从文明发生学来说,文明与生态是天敌。从审美发生学来说,美在文明,不在生态。从审美本体学来说,审美是人的自由意识;审美是主观的,而生态是科学的对象,它是客观的。造成生态美学成立的两个误区是:将生态审美看成自然审美;将生态审美看成生命审美。生态与审美只能在生态文明的统一上实现兼容,而这属于生态文明美学的范围。环境美学是生态文明的生发地,它们都是文化美学,但是生态文明美学是全局性的美学、时代的美学,而环境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生态文明美学的主体在环境美学。生态文明美学是一种新兴的美学,它以生态文明美为核心范畴。这种美学具有强烈的科学色彩,生态科学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生态文明美学的核心是清晰的,但边界是模糊的。生态文明美学的建构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而进行,其前途无量。

      “四史”研究
      • 新中国初期海南黎族苗族地区提高农业生产力措施研究

        朱沁夫,张成甦

        2024,29(3):11-19, DOI:

        摘要:

        海南全岛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黎族苗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以经济-文化为主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海南黎族苗族地区由初期农耕社会-狩猎采集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化,使得其农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基础设施迅速改进、教育文化水平迅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迅速地拉近了与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距离,并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实践证明,这些政策措施,既符合农业社会的发展规律,又充分联系了黎族苗族地区的实际,因而在当时取得了良好的政策效益,其亦给当今推动海南黎族苗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 《中国建设》对新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1952—1956)

        贾一航

        2024,29(3):20-25, DOI:

        摘要:

        摘 要:《中国建设》杂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办刊原则,将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相结合,广泛采用新旧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借助外宾的表达方式,从政权、民生、文化三个层面构建出新中国的国家形象:政府与人民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政权形象;百姓生活日益改善、妇女地位不断提升的民生形象;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文教事业不断发展的文化形象。其构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外宣实践,为新时代对外宣传与国家形象构建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逻辑理路与价值意蕴

        刘杰

        2024,29(3):26-34, DOI:

        摘要: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将教育视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地位论、教育特色论、发展方向论、根本任务论、改革动力论、对外开放论和队伍建设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立意高远,对于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新境界、深化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新认识以及提供世界各国发展教育事业宝贵经验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发展历程、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

        马爱花

        2024,29(3):35-41, DOI:

        摘要:

        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经过孕育、萌芽、形成、成熟和深化发展五个时期,这期间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目的、根本原则、科学方法和基本态度都作了系统的阐述,逐渐形成了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思想内容体系,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体系。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对于准确把握党情、国情和世情,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经济与管理
      • 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基于湖南省革命老区的实证检验

        许春晓,张蒙蒙

        2024,29(3):42-51, DOI:

        摘要:

        基于互联网OTA平台景区销售数据综合测算县域旅游发展水平,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2019—2021年湖南省革命老区县域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扩大-缩小-扩大”的“N型”趋势双重门槛效应;在同一发展时期,旅游发展对农村居民的增收效应要略高于城镇居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作用于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经济发达县旅游发展更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县域旅游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也具有差异性,旅游发达县旅游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据此,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多元化产业振兴机制并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发挥旅游联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湖南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格局与旅游利用潜力研究

        谭书佳,雷媛婷,韩雅如

        2024,29(3):52-60, DOI:

        摘要:

        以根源性、在地性、历时性为标准,对湖南省国家级和省级乡村非遗项目进行筛选,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以昂普理论(R-M-P)为依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评价单元的乡村非遗资源旅游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非遗类型分布不均衡,传统技艺与民俗类乡村非遗占比较高;湖南省乡村非遗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部集聚、南北部集中、东部较少”的特征,形成1个集核区、3个带状高密度区和多个中密度区;湖南省乡村非遗旅游整体利用潜力大,但地区性差异显著。据此,建议高潜力区将乡村非遗资源与热门旅游景点有机结合,并借助乡村非遗节庆和民俗活动,推广乡村非遗项目;中潜力区借助特色文化活动,开发乡村非遗文旅路线,并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开发跨区域的乡村非遗旅游路线;低潜力区加强乡村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和申报,推动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机制创新。

      • 主观阶层认同、阶层流动感知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研究

        张士杰,王倩文

        2024,29(3):61-70, DOI:

        摘要: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主观阶层认同、阶层流动感知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观阶层认同感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水平较高;阶层的上向流动,能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家庭阶层、社会经济地位自评分别在主观阶层认同对市民化水平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老一代、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阶层定位对其市民化水平影响更大,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有更大的市民化发展潜力。据此,应为农业转移人口搭建多元化社交平台,畅通阶层的上向流动,尤其关注老一代和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阶层定位;中部地区可探索户籍准入同城化,鼓励就近市民化,西部地区应重点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阶层地位,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市民化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法学研究
      • 网络型寻衅滋事罪司法认定的现实考察与问题省思

        王胜华,周洲

        2024,29(3):71-81, DOI:

        摘要:

        对近年来百余件真实案例的分析表明,网络型寻衅滋事罪的司法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虚假信息”认定模糊、主观要件认定缺位以及结果要件认定迥异等恣意入罪的问题。为贯彻刑法谦抑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有必要对本罪客观要素“虚假信息”之意涵进行法教义学限缩,对本罪主观要素“确实知道”应当根据行为人的实施次数、是否获利以及身份经验等进行综合认定,对本罪结果要件“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应在区分网络场域的前提下进行危害性有无的实质认定,从而避免该罪适用的“口袋化”,实现该罪适用的有理有据有度。

      • 网络犯罪帮助行为共犯归责模式之批判——单独归责模式的提倡

        刘方可

        2024,29(3):82-92, DOI:

        摘要:

        以极端从属性、限制从属性、最小从属性为理论依据的共犯归责模式本质上遵循的是连带性共同归责思路。由于网络犯罪参与已经从单中心型转化为多中心型,异化现象明显,导致共犯在事实上无法从属于正犯,连带性共同归责已不现实。因此,应当提倡单独归责模式,承认网络帮助行为构成犯罪与受助者无关,将研究重心放在提供网络帮助行为本身的非法性、提供帮助者的有责性以及各正犯化罪名本身所保护的法益上。单独归责模式的提出具有刑事政策依据与实质依据,适用该模式不会造成本应以共犯处罚的行为人逃脱处罚,也不会间接扩展共犯的处罚限域,“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竞合条款也不会被架空。

      • 营利性民办学校税收优惠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王琦,刘乙瑶

        2024,29(3):93-99, DOI:

        摘要:

        营利性民办学校因其运营模式和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增加教育机会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而具备公益属性,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公益性税收优惠,但实践中其税收优惠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具体而言,在立法层面,缺少明确与可操作性的法律规定,税收优惠制度依据效力位阶低下,税收法律体系内部协调性不够完善。在实践层面,存在税务机关执法时忽视营利性民办学校公益属性的现象;相关税收优惠规定笼统,且缺乏全方位的税收监管机制。为此,应制定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健全和规范民办教育税收体系,构建起全方位的税收监管机制,以促进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

      文学研究
      • 文本向历史敞开的路径——伊格尔顿文艺形式观研究

        王健,谢思敏

        2024,29(3):100-107, DOI:

        摘要:

        形式是构成文本的重要一环,伊格尔顿引入形式概念与意识形态相连接,意图回答文本中被现存社会秩序遮蔽的话语问题。伊格尔顿反思英美新批评讨论形式问题时的精英主义立场,重新将形式自上而下地与政治和社会相连接,这种连接需在形式具体化为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事件被截取,但虚构的文本却能够达到更高的真实。这种真实以由作者个人经历所决定的作者意识形态为基础,能够打开被社会秩序所遮蔽的话语空间。遮蔽话语的还原需借助意识形态的意指作用,审美批评则是还原的实践路径。伊格尔顿文艺形式观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纵深发展,并对如何解决英国本土社会问题进行了回应。

      • “诗意”的去留:冯至《伍子胥》版本流变与作家心路辙轨

        宫震

        2024,29(3):108-116, DOI:

        摘要:

        从1940年代到1980年代的40多年时间里,冯至小说《伍子胥》多次发表和出版,从而形成了诸种不同的版本。其中,1946年文生本、1955年“诗文选”本和1985年选集本之间的文本异动最为复杂。文生本体现出一种诗意和现实性相互杂糅的状态,其是20世纪40年代历史语境下冯至逐渐抛弃玄思而转向现实的结果;“诗文选”本大量删改了《伍子胥》中涉及感觉和沉思的内容,客观上淡化了小说的诗意,其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冯至按照政治要求改造自我的决心;选集本剔除了渗透在“诗文选”本中的政治话语,重新恢复了一部分文生本中被删改的内容,在客观上保留了小说的诗意,其体现了新时期话语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言说的排斥,是冯至再次否定“旧我”的结果。

      • 骑士型种植园主、文化适应与印第安性——论《奇瓦部族的酋长》之跨种族共同体建构书写

        易捷心,沈阳

        2024,29(3):117-124, DOI:

        摘要:

        在19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推行文明开化与强制同化的政策背景下,威廉·吉尔摩·西姆斯在其历史罗曼司作品《奇瓦部族的酋长》中对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跨种族的共同体构建进行了讽喻式书写。就共同体的领导者而言,西姆斯融合了美国当时诸多流行的男性气概范式,塑造出具有骑士精神的白人贵族精英形象作为理想的种植园主阶层载体;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文化适应,作为对19世纪中期美国对印第安人强制性教化的反动,被当作共同体建构的主要手段;通过印第安人对自身文化传统坚守的呈现,西姆斯深入思考了如何利用印第安性来丰富跨种族共同体的身份构建问题。

    全选
    显示方式: |
    全选
    显示方式: |
    全选
    显示方式: |
      影视与传播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
      • 设计意境的美学探究

        孙湘明, 杜进

        2008,13(6):75-77, DOI:

        摘要:

        设计实质上是实用艺术, 其内在的审美/ 意境0包括设计的功利意境、审美意境和伦理意境。设计意境的美 学本质不是孤立的物象, 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设计意境具有文化性、交互性、差异性、形式感等美学特征。

      湖南作家作品研究
      宗教文化艺术研究
      •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

        张同标

        2012,17(1):60-65, DOI:

        摘要: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但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语言学研究
      • 刘殿爵《道德经》英译本研究——以“天下”一词为例

        温军超

        2013,18(6):129-134, DOI:

        摘要:

        作为译坛权威之作的刘殿爵《道德经》英译,契合了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的思想。以“天下”一词为突破口对译文进行梳理分析,既能凸显出道家(教)思想对“天下”观念的构建功效,同时也有助于勾勒出刘殿爵译本的翻译策略及幕后的改写因素。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寻求平衡是刘殿爵的翻译策略。凸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赞助人的企鹅出版集团以及《道德经》本身的诗学元素都成为了《道德经》改写的幕后主导因素。

      政治学与伦理学
      • 论道家和道教的性别观

        刘玮玮

        2008,13(4):82-84, DOI:

        摘要:

        道家、道教的性别观是一种强调两性和谐的性别观。在两性地位问题上 ,道家、道教认为男女同“道 ” ,其社会地位应该是等同的。在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问题上 ,道家、道教强调 “阴阳并重 ” ,对男女两性的性别价值同时加以肯定。在两性关系问题上 ,道家、道教追求 “阴阳和合 ”的境界 ,亦即男女两性和谐共生、构成有机统一体。

      艺术设计研究
      • 川久保玲解构主义服装设计风格探析

        汪婷婷, 朱和平

        2008,13(3):96-99, DOI:

        摘要:

        川久保玲 (Rei Kawakubo)作为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 ,其作品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风格 ,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在服装的造型上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 ,对服装结构进行重新解构和组合 ,运用解构主义的处理效果 ,采用不对称的裁剪、利落的线条以及独特的色调来进行设计 ,强调面料的独特性和混合性图案的拼贴等。通过研究川久保玲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 ,阐释其设计作品的传承效用。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历史经验专题研究
      • 翻译规范研究的描写性走向

        罗虹

        2011,16(6):94-96, DOI:

        摘要:

        与其说翻译规范的规定性研究和描写性研究是两种研究方法,不如说它们是两种研究态度。前者主张翻译标准的一元论,后者则倡导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我们主张以西方有关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成果为理论参照,结合我国现阶段翻译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展开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意义。

      艺术设计研究
      • 唐代妇女着男装原因探析

        王 涛

        2008,13(2):97-100, DOI:

        摘要: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 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 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 唐朝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佛教道教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 此才产生了唐代妇女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当代文学研究
      • 《汉志·诗赋略》分类论略

        左宜华, 陈祥谦

        2013,18(1):84-88, DOI:

        摘要:

        《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等问题为后世论争焦点。返归历史语境考索《汉志》分类的基本义例,整体观照并辨析《诗赋略》涵盖的文体、归类方式及内部之种属关系,探讨《汉志》的流变,可以廓清《诗赋略》原本源于《诗》的荀赋、杂赋,肇端楚辞的屈赋、陆赋,乐府采录的歌诗三类编目之事实。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警察权保障专题研究特约专栏
      宗教文化艺术研究
      •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下)

        张同标

        2012,17(3):68-74, DOI:

        摘要: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而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研究
      影视与传播研究
      • 海登 ·怀特历史诗学研究综述

        翟恒兴

        2009,14(4):77-80, DOI:

        摘要:

        海登 ·怀特庞大的历史诗学体系建构 ,引起整个人文领域的关注。历史学领域对其历史诗学理论的颠倒实证主义的隐喻叙述主义”研究大体形成了三种观点 :“反历史 ”、“非历史 ”和“思辨的历史 ”。文学与诗学领域对海登 ·怀特历史诗学的研究还处于基本评介阶段上。在叙事学领域 ,海登 ·怀特历史诗学被称为 ,怀特本人被当作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和史学性元小说家。

      体育研究(仅限湖南工业大学教师)
      历史文化研究
      • 论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易棉阳

        2008,13(6):107-109, DOI:

        摘要:

        经济史是经济学科中的基础学科 ,在中国经济学界 ,不少经济学家对经济史的功用还缺乏清楚的认识 ,甚 至贬斥经济史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不利于中国经济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澄清经济史与经济学的相互关系 ,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

      文学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主管:湖南省教育厅

主办:湖南工业大学

主编:胡帆

电话:0731-22183036

邮箱:xuebao168@163.com

期刊检索
提交
元数据检索
高级检索
常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