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论《苍黄》中官场叙事的反讽策略
    曹浏
    2010, 15(5):78-80.
    [摘要](3701) [HTML](0) [PDF 574.87 K](27593)
    摘要:
    反讽叙事成为王跃文新著《苍黄》的一大叙事特色,它表现在话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结构反讽三个方面;反讽叙事增强了《苍黄》官场叙事的艺术张力和现实批判精神。
    2  设计意境的美学探究
    孙湘明 杜进
    2008, 13(6):75-77.
    [摘要](2611) [HTML](0) [PDF 229.04 K](9623)
    摘要:
    设计实质上是实用艺术, 其内在的审美/ 意境0包括设计的功利意境、审美意境和伦理意境。设计意境的美 学本质不是孤立的物象, 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设计意境具有文化性、交互性、差异性、形式感等美学特征。
    3  《倾城之恋》的意象及其审美功能探析
    蔡燕飞
    2009, 14(1):65-68.
    [摘要](3503) [HTML](0) [PDF 219.14 K](8253)
    摘要:
    张爱玲在其《倾城之恋》中营造了四个主要意象: 胡琴意象、白公馆意象、月亮意象、墙的意象。这些意象深刻地传达了人生的苍凉意味, 具有营造苍凉氛围、构建对应结构等审美功能。
    4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
    张同标
    2012, 17(1):60-65.
    [摘要](2894) [HTML](0) [PDF 2.01 M](5020)
    摘要: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但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5  刘殿爵《道德经》英译本研究——以“天下”一词为例
    温军超
    2013, 18(6):129-134.
    [摘要](3846) [HTML](0) [PDF 1.57 M](4836)
    摘要:
    作为译坛权威之作的刘殿爵《道德经》英译,契合了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的思想。以“天下”一词为突破口对译文进行梳理分析,既能凸显出道家(教)思想对“天下”观念的构建功效,同时也有助于勾勒出刘殿爵译本的翻译策略及幕后的改写因素。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寻求平衡是刘殿爵的翻译策略。凸显中华文化魅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赞助人的企鹅出版集团以及《道德经》本身的诗学元素都成为了《道德经》改写的幕后主导因素。
    6  论道家和道教的性别观
    刘玮玮
    2008, 13(4):82-84.
    [摘要](2526) [HTML](0) [PDF 150.76 K](4614)
    摘要:
    道家、道教的性别观是一种强调两性和谐的性别观。在两性地位问题上 ,道家、道教认为男女同“道 ” ,其社会地位应该是等同的。在看待两性之间的差异问题上 ,道家、道教强调 “阴阳并重 ” ,对男女两性的性别价值同时加以肯定。在两性关系问题上 ,道家、道教追求 “阴阳和合 ”的境界 ,亦即男女两性和谐共生、构成有机统一体。
    7  川久保玲解构主义服装设计风格探析
    汪婷婷 朱和平
    2008, 13(3):96-99.
    [摘要](2340) [HTML](0) [PDF 376.25 K](4553)
    摘要:
    川久保玲 (Rei Kawakubo)作为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师 ,其作品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风格 ,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在服装的造型上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 ,对服装结构进行重新解构和组合 ,运用解构主义的处理效果 ,采用不对称的裁剪、利落的线条以及独特的色调来进行设计 ,强调面料的独特性和混合性图案的拼贴等。通过研究川久保玲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设计手法 ,阐释其设计作品的传承效用。
    8  翻译规范研究的描写性走向
    罗虹
    2011, 16(6):94-96.
    [摘要](2752) [HTML](0) [PDF 1.55 M](4424)
    摘要:
    与其说翻译规范的规定性研究和描写性研究是两种研究方法,不如说它们是两种研究态度。前者主张翻译标准的一元论,后者则倡导翻译标准的多元性。我们主张以西方有关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成果为理论参照,结合我国现阶段翻译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展开描写性翻译规范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意义。
    9  唐代妇女着男装原因探析
    王 涛
    2008, 13(2):97-100.
    [摘要](2456) [HTML](0) [PDF 310.59 K](4165)
    摘要: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 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 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 唐朝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佛教道教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 此才产生了唐代妇女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  《汉志·诗赋略》分类论略
    左宜华 陈祥谦
    2013, 18(1):84-88.
    [摘要](2898) [HTML](0) [PDF 1.66 M](3922)
    摘要:
    《汉志·诗赋略》分类义例等问题为后世论争焦点。返归历史语境考索《汉志》分类的基本义例,整体观照并辨析《诗赋略》涵盖的文体、归类方式及内部之种属关系,探讨《汉志》的流变,可以廓清《诗赋略》原本源于《诗》的荀赋、杂赋,肇端楚辞的屈赋、陆赋,乐府采录的歌诗三类编目之事实。
    11  浅析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文化的不可译性
    罗润乾 彭军辉
    2009, 14(2):92-94.
    [摘要](2915) [HTML](0) [PDF 196.05 K](3918)
    摘要: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 ,而文化的不可译性则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 ,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可以转化为可译性。从表象上看 ,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转换性。其实语言的不可译性比文化的不可译性能引发更为复杂的状况。
    12  犁铧水响之后的诗意——蒋三立诗歌中的的乡土情怀
    杨金砖
    2014, 19(2):7-11.
    [摘要](2248) [HTML](0) [PDF 1.69 M](3909)
    摘要:
    蒋三立诗歌创作植根于厚实的乡村生活,描绘了一幅幅别具一格的心灵图景,融注了往昔记忆所引发的人生思考,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其诗歌意象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精粹,给读者以极大的阅读快感和审美愉悦。
    13  西印度所见舍卫城大神变佛教造像十例(下)
    张同标
    2012, 17(3):68-74.
    [摘要](2535) [HTML](0) [PDF 2.28 M](3658)
    摘要:
    古印度笈多时期普遍流行一种取材于“舍卫城大神变”的佛教造像,描绘佛陀在舍卫城降服外道六师,包括三个主要情节:芒果树奇迹、水火双神变、大神变。造像通常舍弃了叙事性,转而倾向于礼拜性,形成了以佛陀为主尊集结化佛天众的宏大场景,作为程式化的造像遍布于西印度诸石窟。就西印度石窟所见,这类造像有繁简不同的造像图像,而均以“并蒂莲花”、“千佛化现”和“双龙擎莲”为图像特征,并影响了耆那教造像和印度教造像,也是古印度后期密教造像的图式渊源之一。“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尚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14  茶陵县乡镇人文物象地名文化释意
    彭雪开
    2009, 14(5):33-35.
    [摘要](2556) [HTML](0) [PDF 201.27 K](3639)
    摘要:
    茶陵县现辖13个镇11个乡, 以人文物象命名的地名主要有首善镇(城关镇)、思聪乡、舲舫乡等。这些地名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
    15  海登 ·怀特历史诗学研究综述
    翟恒兴
    2009, 14(4):77-80.
    [摘要](2617) [HTML](0) [PDF 131.85 K](3593)
    摘要:
    海登 ·怀特庞大的历史诗学体系建构 ,引起整个人文领域的关注。历史学领域对其历史诗学理论的颠倒实证主义的隐喻叙述主义”研究大体形成了三种观点 :“反历史 ”、“非历史 ”和“思辨的历史 ”。文学与诗学领域对海登 ·怀特历史诗学的研究还处于基本评介阶段上。在叙事学领域 ,海登 ·怀特历史诗学被称为 ,怀特本人被当作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和史学性元小说家。
    16  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述评
    程 博
    2009, 14(2):60-64.
    [摘要](1462) [HTML](0) [PDF 250.53 K](3405)
    摘要:
    17  《旧唐书 ·经籍志》和《新唐书 ·艺文志》比较研究
    郏旭东
    2008, 13(2):75-78.
    [摘要](2461) [HTML](0) [PDF 140.41 K](3404)
    摘要:
    《旧唐书 ·经籍志》和《新唐书 ·艺文志》都是查考唐代书籍撰述和流传情况最基本的目录文献。两志由于著作时代和历史条件的不同 ,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在具的编撰背景、著录体例及收录图书等方面都有所表现 ,并呈现不同的特点和价值。
    18  巫家拳的缘起、流派及拳理拳路初探
    杨欣颖
    2011, 16(6):103-105.
    [摘要](2794) [HTML](0) [PDF 1.54 M](3404)
    摘要:
    巫家拳由清嘉庆时期巫必达创立,盛传于湖南,现已传承八代,分李氏、冯氏、唐氏三大流派。其拳劲力内含,动作松柔,拳路多以“六肘”命名。
    19  论经济史与经济学的关系
    易棉阳
    2008, 13(6):107-109.
    [摘要](2133) [HTML](0) [PDF 121.47 K](3396)
    摘要:
    经济史是经济学科中的基础学科 ,在中国经济学界 ,不少经济学家对经济史的功用还缺乏清楚的认识 ,甚 至贬斥经济史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不利于中国经济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澄清经济史与经济学的相互关系 ,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
    20  从情态量值角度分析 The Road Not Taken语言的人际功能
    刘青青 李鲁平
    2008, 13(3):84-85.
    [摘要](2487) [HTML](0) [PDF 74.42 K](3367)
    摘要:
    The Road Not Taken是弗洛斯特的著名诗篇之一。作者弗洛斯特作为讲述者 ,使自己化身为诗中的主人公而融入到诗的具体情景语境中 ,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染读者的态度、情感以及行为。以诗篇语言的文体效果为基点 ,从情态量值的理论依据入手 ,可以探究诗中语言的人际功能 ,促进对全诗的领悟。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