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肖丽君.历史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扬——D. H. 劳伦斯作品中方言的作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3):102-105.
[2]王治江.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本土化译介概略[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45-50.
[3]章燕.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双重共生现象[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2):54-60.
[4]彭贵菊.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与创伤记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57-60,68.
[5]郭冬女.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5):35-36.
[6]熊云甫.20世纪西方莎士比亚评论中的传统与文体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2):87-92.
[7]赵自云.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合法性地位的建构[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0-94.
[8]“自我的言说”——论沈从文的文学自律观[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9]卢迪.接受美学视域下《李尔王》叙事话语与文化内涵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0]郑传寅.新时期戏曲文学创作的成就与缺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11]杨钢.从莎翁悲剧中的打斗窥探其多重思想倾向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62-64.
[12]刁克利.西方作家论源流概要[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
[13]舒也.布莱希特与西方戏剧传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
[14]高璐,潘惠霞.爱情赞歌,异曲同工--《仲夏夜之梦》与《西厢记》之比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4):35-37.
[15]李景尧.爱米利霞的形象及其在《奥赛罗》一剧中的地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80(2).
[16]戚叔含.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个性塑造和他的现实主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10).
[17]李静.“永恒女性”与“性灵佳人”:中西文化构型下的女性审美意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7(6):17-23.
[18]孙淑娟.《引路人孙行者》对经典人物的元小说戏仿[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9-20.
[19]顾明栋.中西文化差异与文艺摹仿论的普遍意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6).
[20]王剑.论维柯创造说及其对古希腊摹仿说的发展[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