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霞.20世纪30年代德国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军事合作[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3):107-113.
[2]罗裕庭.略论中美空军在常德会战中的对日作战[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4):12-15.
[3]李瑾怡,张亚斌.论抗战初期中共对日作战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
[4]孙萍.论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Z1).
[5]秦程节.南岳军事会议对日军事战略调整及其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43-150.
[6]高曼.浅论《大公报》中的第一次长沙会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3-25.
[7]李勇,罗玉明.八路军南下支队转战湖南述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77-182.
[8]李淑霞.抗日战争时期中苏两国的相互援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9]巫忠.华南抗日纵队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
[10]姜良芹.从淞沪到南京:蒋介石政战略选择之失误及其转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1,48(1).
[11]罗志刚.1937—1945年苏联远东政策的演变[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1).
[12]阳勇.毛泽东“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 转变为工业国”战略构想论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11.
[13]王金艳,杜君.毛泽东与抗战胜利前后党的城市工作[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4]唐日梅,孙爱军.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7(3):155-158.
[15]何剑明.掘港保卫战与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59-62.
[16]李英铨,盛雷.抗战胜利前后李先良与青岛市商会关系的演变[J].东方论坛,2008(3):15-20.
[17]唐秀平.论抗战期间的妇女动员[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9-33.
[18]邱秀华,于明.朱德政治战争思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其时代意义[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361-364.
[19]冯全普.战后初期国民党政权对日“以德报怨”政策之原因分析[J].东方论坛,2006,5(2):101-106.
[20]达慧中.抗战时期回族争取国际声援的国民外交活动[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