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陈严春.忠实之后:译者责任的皈依[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12-115.
- [2]赵琰.张爱玲自译作品中的变译现象——以《桂花蒸阿小悲秋》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4-128.
- [3]刘红华.中国文学外译模式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12.
- [4]刘雪梅.英汉翻译中“忠实”原文引起的错误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 [5]魏家海.变译论与女性主义翻译思想之间的对话[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171-174.
- [6]窦国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忠实观[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2):63-64,79.
- [7]朱岚晖,何建.从翻译的一仆二主现象看读者的责任[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8(7):132-133.
- [8]杨根培.从认知图式看科技翻译的忠实与变通[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2):139-143.
- [9]陈宏川.论文学翻译批评标准——“忠实”的相对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312-313,341.
- [10]王静.《红楼梦》金陵判词翻译评析[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1,3(3):60-63.
- [11]戚利萍.广告翻译中“不信”现象的描述性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124-126.
- [12]周蕾,刘洁.论英汉习语互译中的语用等值[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6).
- [13]徐德林.论英文涉外合同的翻译[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6(2).
- [14]朱莲芬.汉语修养在翻译中的地位──浅谈掌握各种汉语文体的重要性[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6(1).
- [15]吴韧彦.汉诗英译中的“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3):116-118.
- [16]彭焱.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从本体诗歌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 [17]彭阜民.信、达、雅翻译原则的局限性[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 [18]伍锋.关于文学翻译的几点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 [19]黄海翔.规范伦理学视角下典籍英译异化策略的再审视——兼评《孙子兵法》Mair英译本的杂合伦理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2).
- [20]邹幸居.多空间概念整合模型和古诗词中声音意象的英译[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