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梦.文学场域中的生命历程与精神表达——论“海归作家”聂茂的散文创作[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0-24.
[2]孟泽,汤锋.故乡:作为书写的基本立场——聂茂早期乡村散文解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6-19.
[3]章罗生.都市漂泊者的乡村物语——聂茂早期散文的主体精神及其价值认同[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15.
[4]贾小瑞.生命的本真与行旅的回味——谈綦国瑞的散文[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5).
[5]章妮.论台湾作家林耀德都市散文的历史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17-121.
[6]江舸.关怀文化精神,开拓散文研究新视界──简评王尧《乡关何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7]周毅,陶晶雯.乡土记忆与族群书写——以当代侗族作家群体的小说创作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81-184.
[8]范卫东.论抗战时期散文的“文化工作”言说[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6):87-91.
[9]来华强.论孙犁大师的散文艺术[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3):298-304.
[10]钱洲军.芦焚早期乡土散文艺术底蕴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11]司马晓雯.论杨羽仪散文[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87-91.
[12]闫冬玲.京海派的“都市怀乡”——以沈从文、施蛰存为例[J].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72-74.
[13]张吕.民俗文化与韩少功的文学叙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47-51.
[14]林喦,白雪生.谁来记忆今天——与剧作家白雪生的对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5,47.
[15]吴玉杰.论王充闾历史文化散文的审美超越[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1):27-32.
[16]周红莉.论城市镜像中的乡村散文书写[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9-81.
[17]张永.沈从文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J].东方论坛,2001(2):38-43,55.
[18]阿苦有色.新时期以来彝族长篇小说民族志书写研究——以冯良《西南边》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4):6-11.
[19]吴翔宇.沈从文重构“乡土中国”的文化机制与话语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6):115.
[20]姜玉超,程丽蓉.论贺享雍的长篇乡土小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383-38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