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胡立和.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创新性力作——评张新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6):155-156.
- [2]张振平.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61-63.
- [3]张振平.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2,2(1):61-63.
- [4]吴宪洲,佘菖弘.高职教育如何引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 [5]张迎春.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74-75.
- [6]戴国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调适[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77-80.
- [7]李永久.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2).
- [8]臧良运.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44-145.
- [9]杨爽.基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若干问题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1).
- [10]曹明荣,王爱华.浅谈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期盼——基于高职学生就业和技能层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6):161-162.
- [11]高原,邓玉,张春梅.论发达国家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3-106.
- [12]王瑞武,陈俊宏,尹美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7-119.
- [13]罗文柯.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模式构想[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 [14]张镇,杨印山,李轶.农业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331-332.
- [15]宿俊巍.构建独具高职特色的俄语专业课程结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6(4).
- [16]马天芳.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刍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4(4):100-102.
- [17]吴宏岳,朱宪玲,郝勇.构建具有女校特色高职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9(4):17-20.
- [18]郝永林,郝园林.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高职教育质量问责的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5).
- [19]张甜.会计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研究——基于会计职业岗位群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6):60-63.
- [20]王宇.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社会服务开发[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32-34.